亮相央视,与撒贝宁同台!北建大走河团队“姐妹花”开讲啦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亮相央视,与撒贝宁同台!北建大走河团队“姐妹花”开讲啦

2021-10-05 14:02

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微信公众号 任敏 李晓玉 尚君慧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9月18日,最新一期央视《开讲啦》围绕“画说大运河”展开北建大两位研究生双双亮相节目她们与主持人撒贝宁和嘉宾互动并展示自制的南旺分水龙王庙模型讲解“分水”机制原理宣扬古人治水理水智慧两位“实力硬核+颜值担当”的小姐姐是谁?她们展示的模型有何巧妙之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自制模型展示古人治水智慧

先来认识一下两位主角吧!走上央视两位女生都是北建大研究生,都来自北建大水文化遗产“走河”团队。

李晓玉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通州水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

曾获得挑战杯” 北京市一等奖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北京赛区三等奖

尚君慧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轴线历史河湖水系、

水文化和水文化遗产方向

 

在本期《开讲啦》节目现场,北建大研究生尚君慧作为青年代表,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著名画家刘万鸣提问,“请问有没有关于与大运河相关的水利工程的古代著名画作呢?”刘万鸣介绍了《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的相关情况。

 

尚君慧在节目中与嘉宾互动

 

顺着这个话题,尚君慧介绍了团队开展的工作。她谈到,我们从北京开始,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偶然间就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的南旺镇发现了一项庞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南旺水利工程枢纽。南旺镇一带号称“水脊”,是运河全线的制高点。而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能够通过“引、蓄、分、排”四个环节,实现了蓄泄得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创举。

南旺水利工程枢纽由有着“汶上老人”之称的农民水利学家白英提议建设。工程竣工之后,保证了大运河前后五百年通畅无阻。

之后,镜头切换到南旺水利工程枢纽的现场,李晓玉以场外连线方式,利用团队自制的简易版沙盘模型,分享了该工程的运行原理。

 




李晓玉通过场外连线介绍南旺水利工程枢纽

 

巧用高低桌架妙解地势差难题

 

自制的模型可谓现场连线的画龙点睛之笔。小小的模型,看似简单,制作却不易。

李晓玉说,在制作模型之前,考虑到模型的实用性、便携性以及直观性,我们选取了挤塑板、泡沫板、亚克力板等多种材料,经多次实验,最终敲定用挤塑板材料来制作模型。

为了保证模型简而不陋,并与节目内容更好地结合,团队在课题组老师和央视栏目组成员带领下,多次去南旺实地调研,一边核实资料,一边手绘简图。

 

团队成员参观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

 

经过多次讨论后,团队开始动工制作。挤塑板虽具备抗压强度高、抗冲击力强、防水效果好,方便携带等优点,但是手工加工难以保持表明平滑,且由于加工耗时较多,状态难以稳定,因此十分影响加工效果。

 

模型制作实验

 

模型既要展现河流的蜿蜒曲折,又要呈现南旺的地势差,看似简单的挖湖问题,难住了我们。尚君慧说,团队小伙伴儿齐心协力,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用多种工具将模型打磨平整,并通过自制的高低桌架解决了地势差的问题。为了提升模型颜值,大家还手动为之上色,并做了简单的装饰。

模型成品

 

节目组的耐心指导也给团队成员很大的鼓励,最终在连线当天,我们顺利地对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进行了讲解。李晓玉笑着回忆。

 

与当地人一起探讨模型

 

模型的制作不仅仅能体现水文化团队对于科研的谨慎的态度,更能展现水文化成员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走河团队今年又有新动向

 

 李晓玉和尚君慧所在的走河团队,由北建大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王崇臣带领。过去10年,团队成员遍访全市206处水文化遗迹,拍摄图片4万多幅,积累文字50万字,出版了两本专著,建立起水美北京”“北京水文化遗产两大资源库。

今年,课题组组建北京历史河湖水系调研及保护实践团,聚焦中轴线上的历史河湖水系及其对应的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开展走河以及系统研究。

王崇臣带领学生在亮马河附近走河

 

北京中轴线申遗,全球瞩目。对于中轴线,大家关心的主要是建筑,在我们看来,分析梳理相关的水文化遗产也有助于加强中轴线的底蕴,丰富申遗内容。王崇臣解释。

半年来,他们的足迹已遍及南北护城河、玉河、什刹海、北海、三里河等。每到一处,大家都会仔细观察并记录其水质、河道、现状等,王崇臣新购置的水下无人机也经常出动,跃升为主力之一。

 

走河途中王崇臣启用无人机观测水质

 

通过梳理文献、实地走访、研讨交流等,团队师生深入阐释了北京河湖水系对中轴线形成、北京城布局以及北京城市肌理的影响等内容,并以故宫、景山、北海团城等为典型案例,梳理了北京历史河湖水系在城市排水、集雨节水、用水方面的硬核技术,并举办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河湖水系保护专题展览暨学术研讨会。

 

北京中轴线历史河湖水系保护专题

 

团队提交的关于将故宫排水防涝工程、北海团城集雨节水工程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技价值的中轴线水文化遗产增列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和申遗内容的建议已被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采用。

 

 

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采用通知单

 

王崇臣说,我们希望系统研究北京中轴线历史河湖水系的价值、特点和保护策略,为北京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布局,展现城市历史与现代魅力的亮丽风景线贡献力量。

其实,走河只是王崇臣教授团队旁逸斜出的副业,他们的主业是研究新型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

 

王崇臣团队大合影

 

说到科研攻关,这支师生对的科研实力那是相当硬核,王崇臣今年入选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公布的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榜单。课题组在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领域已经发表标志性高水平论文60余篇,其中ESI热点论文3篇、ESI高被引论文12篇。学生团队中,周坤朋获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衣晓虹等10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李珺娇等7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景焕平等10名硕士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同济大学2名、南开大学1名、北京化工大学1名、北京工业大学1名和北京建筑大学4名)。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