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空壳化人生——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频道

拒绝空壳化人生——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2021-10-22 13:50

来源:南师学工 南师学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偶一日晴午,翻开周国平先生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不由得凝神,思绪在安静的书页里沉积,而后翻涌滚动。

在第三辑徘徊在人生的空地里,周先生谈到了所谓没有目的的旅行。乍看标题,以为先生批驳漫无目的的生活,使人倍感精神颓堕无聊。细读之下,才缓缓琢磨出文章大意。这时候才发现自己走入了思维的固标化空间,让人生有意义的未免全是目的,有时一味去设立理想国度,反而容易陷入滋生无聊的温床。

周先生对于人生目的充满哲理和辩证法的思考,给我以启迪,即拒绝空壳化的人生。以我浅薄的见识,暂且给空壳化定几个特征。一是看似完整,实则内里虚无,并没有什么踏实的经历;二是外衣单薄,织法劣质,仔细一看便能察觉出破绽;三是随波逐流,兴许上一秒还在人生列车上打瞌睡,下一秒便被吹到不知名的站点潇洒游荡。

文中所言极是,“一般规律是,随着旅程的延续,兴奋递减,无聊递增。”人生的旅行,和普通出游最大的区别,便是时间太长,长得你不知不觉中误把征程当成了日复一日的生活,相对静态了。

空壳化人生为什么会降临?这和人生目的有着千丝百缕的联系。

当我们告别了孩童时期对周围一切的好奇,抛离了对熟悉事物的试探,心中隐隐约约存在一个不甚明晰目的,冠之以理想化的各种代名词,便潜意识里想摆脱长途旅行的单调乏味。当我们愈想靠近心中的目的地,碌碌之中反而容易忽视过程的讲究之处。

舍近求远似乎是人类的天性,然而人生本就是天性与人性的博弈。“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我们经常给目的地带上标签,而它们多半都有共同的特征,即比当下生活要好。然而等我们真正到达,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使我们觉得憧憬已久的目的地不过尔尔,无形中弱化了目标实现的喜悦,降低了追求的标准。

西哲霍克海默曾言说过这种现象,“个人的生活被肢解为时间的片段,仅剩下感觉的刺激与享乐”,以我来看,生命大多数时间还是安静的,永不疲倦的追寻与为了达到目的而设立目的,算得上是舍本逐末。希腊神话的悲剧英雄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永远重复着到达山顶的机械运动,这却是神给他的谴责。如此看来,当下多数人埋头直奔目标而去,也可算得上对自己心灵枯燥难耐的刑罚。

有趣的是,周先生在人生列车上还发现了不失旅程本心的人,比如凭窗的诗人灵感如泉涌,妙龄情侣两情融洽、秋波频送,他们都乐在其中,不觉得旅途无聊。他们享受人生点滴的欢欣,并不执着于凡事必须有个能交代的结果。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有些许愤懑,难道人生不需要目的?周国平先生观察的车厢里,还有另一类人,即有着非常明确实际的目的,从此指导行动,规划过程,目的与过程丝丝相扣,能够聚精会神分秒必争。由此可见,这些人是享受目的与过程有机结合的智慧家,空壳化自然不易沾染。

揆诸当下,许多人陷入了情绪窘境,乱忙一通却不知到底在忙什么,把人生列车上的一些时光过成了孤立的煎熬。这时候不妨做回心理上的孩子,对过程充满耐心和热心,或者成为心智成熟的成人,以明确的规划和实际行动迎来你赢的的奖赏。

借用李元胜的一句诗,“青春咫尺间,暮年也不遥远,我正在学会平衡他们。”青春是人生的过程,暮年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终点,而走过这一路,不辜负风景。

供稿人:南京师范大学 杨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