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于山水风物间探寻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
“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文人脚印”与“人生苦旅”仿佛镜头与滤光镜,一经重叠,登时聚现作家“文化人人生苦旅”这一“取景框”。背景(地域、景物)尽管移动变更——从文化胜地、名城到罕为人知的古人足迹,到原始洞穴、乡间小镇、海外侨居地;从牌坊、笔墨到夜雨、夜航船⋯⋯前景中飘然来去的却是一类人(文化人及少数与文化史有密切关系的非文化人):诗人、画家、皇帝和官员、学者、乡村教师⋯⋯还有一个不识字的王道士。即使有些人的行迹已被知晓了,这次却是面对面的感受他们呻吟、挣扎和深藏的哀伤和遗憾。
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他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
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
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贴;
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
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这就是道“
“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
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
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阅读《文化苦旅》,感受作者在山水文物之间追寻的文化灵魂与生命真谛。
【责任编辑: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