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读《苏东坡传》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颠沛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读《苏东坡传》

2021-10-12 20:30

来源: 曾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这是他回望过去的感慨。他是宋朝遭贬黜最多的存在,从京城至杭州、密州、黄州、儋州,他颠沛半生、出走半生,归来却仍是少年。

林语堂先生也在序言中这样评价: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他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初入官场,他便是一个传奇。欧阳修的器重与预言与皇上、太后的器重偏爱,他成为了官场最耀眼的那一颗星。他沉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什么金银钱财、衣冠博带都与他无关。他游离于这三千名利场之外,旁观着周围的一切,发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的感慨。然而,身处政治漩涡之中,就难以独善其身。他的洒脱不羁、豪放执着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显得格格不入,官员既敬佩他的才华,又嫉恨他的地位和作为,他也因此成为了众人的打击对象。就连余秋雨也表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一朝变法,一次乌台诗案,他结束了京城的生活,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

一身风尘,不减他的奕奕神采;一次贬谪,不改他的满腔豪情。建苏堤、做美食、开诗会,他与民同乐;吟一孤风月,赏如画江南,他自在逍遥。他无意沉湎于过去,只享受着现在的乐趣。可惜,好景不长,他的自在逍遥传到了嫉妒他的人耳中,他又被多次发配,直至儋州。

“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别人口中的穷乡僻囊,却是他心归处,甚至以此为乡,建房寻乐、寄情山水。监视,他不惧;穷苦,他不怕。就连亲人的逝去、友人的背叛都压不倒他内心涌动的热情,他依旧乐观地照自己的方式活着,哪怕他也曾迷茫、落寞甚至痛苦难过。

青年出走,待归来时已是花白发。变法终于过去,他颠沛流离的日子也终于走到了尽头。从前的意气风发逐渐被尘事消磨,可他却依旧不改少年壮志,那一身洒脱豪放也一如年少模样。“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他的心声,亦是他的写照。

诗人的心永远年轻,他出走半生,颠沛半生,在贬谪的路上越走越远,人生的价值却越来越长。即使受尽苦难,半生沧桑,归来,仍是少年!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