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边中城,梦中境,也曾美好,也曾孤寂
《边城》,是沈老心里的世外桃源,是我心中的白月光。推荐这本书,可能因为书中一字一句都是我的故乡,可能也因为她的淳朴,美好,让人留恋,惹人遐想。——题记
廖媛柯 摄于湖南桃源
人生海海,书也是不计其数,我们与每一本书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我们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旅行,就像董卿说的那样:“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为什么推荐大家来一场《边城》之旅呢。我想,大抵就是,《边城》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有朴实无华的文字,以及寻常百姓家的平常琐碎;在那里,你能感受到人间最宝贵的真、善、美,能够体验江南女子的柔情与含蓄,能够触碰到内心深处不可言说的孤寂,能够勾起对家乡真挚而浓厚的思念。
廖媛柯 摄于东北林业大学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性作品,是一部典型的田园小说,创作于1931年。以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开,展现出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描绘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所谓言由心生,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与边城中的宁静与祥和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不难表明,《边城》也是沈从文内心的一片净土,是看过城市繁华与喧嚣后对惬意生活的向往,是历经人世浮尘后对人性本质的探讨与追问。
边城,即边陲小镇,对于它地理位置的描述,书中是这样写的:“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受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人民未被红尘雕琢的朴素性格,也让读者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感受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欢娱。其实,那个时代,是被掠夺、流离、血腥等污浊的词语所笼罩的,哪里又有这样的“桃花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边城所象征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神圣、纯洁、不可亵渎的事物,它是我们竭尽全力守护的美好,连诉说它都是小心翼翼,庄严而慎重的。那么在《边城》里,这个纯净之地,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即使回归现实,也能站在万家灯火前,充满爱意地,吻了人间。
廖媛柯 摄于东北林业大学
《边城》中所体现的爱与美,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其大致表现为景美,人美,故事美。
边城的景美,美得自然而生动。茶峒镇是典型的江南地区,可谓城在水中落,船在城中行。清晨:“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黄昏:“翠翠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夜晚:“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簧竹 在月光下皆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月光及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是在太美丽了。”这是大自然不加修饰的美,但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美,读罢,常常能让人身临其境,身心不由得随着文字去追寻那份静谧,那种自由。
边城的人美,美得灵动而真实。“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与当代过节时,人们足不出户,仅在朋友圈晒祝福,发微信红包不同。“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沾酒画了王字。”“把午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多么浓厚的节日氛围,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没有隔阂,没有城府,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让人向往。在边城男人的眼中,“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如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不可逃避的责任。”在他们的世界里,助人是一种责任。这是多么久违的坦诚与直率啊,现实中的社会太复杂,我们每一次的情感表达总是字字斟酌,我们每一次的伸出援手都要考虑再三,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看到这般简单而真诚的话语,还是会让我们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回归本真,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孟令桐 摄于帽儿山林场
边城的故事美,美得懵懂而纯粹。就像这世上所有的美好都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翠翠的爱情也是这般猝不及防地萌芽。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翠翠等爷爷回家,傩送邀请翠翠去他家等待,却不想被翠翠误会,不经骂骂咧咧地说道:“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一方好心却被误会,这略显俗套的开场却让每个阅读的人觉得温暖,这迷人的小误会哟,是翠翠懵懂的爱情发了芽,气氛虽稍显笨拙与尴尬,却一点也不耽误读者跟着甜蜜其中,它抛去了现代人追求爱情时的浮夸与纠结,这样的感情率真,却令人感动。既使最后,他们不曾在一起,但就如书中写的那样:“等一成烟雨,只为你,渡一世情缘,只和你。”这种遗憾不也是美好的,值得回忆的,让我们可以回味的吗?
廖媛柯 摄于东北林业大学
边城是美的,但她终究是虚无的,边城人民也因此是孤寂的。
是爷爷在去街头看划龙舟时突然问翠翠“翠翠,你敢一个人看划船么?”这是爷爷对生命的孤寂,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害怕不能永远守候自己的至亲;是翠翠岁岁年年,都与黄狗作伴;在唢呐声里追着花轿欣喜地看每个人的脸色和花轿的流苏,这是翠翠对友情与爱情的孤寂,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她不知道孤独所谓何物,却无时不诠释着孤寂的模样;是边城人民“在感到节日欢愉的同时,住临河吊脚楼对远方人有所等待、有所盼望的,也莫不因鼓声想到远人。这之间,便有些眼目所难见的人世哀乐,在这小山城河街间,让一些人皱眉。”这是边城人民对亲情的孤寂,亲人远行未归,未享天伦之乐,也只能等待,让鼓声平淡哀伤。
沈从文说:“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良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我倒不愿把它称之为悲剧,但是这份孤寂倒也是有迹可循。
“洗净尘埃的田园中,爱是透明的,连惆怅也有了淡淡的暖人的情味。”愿每个在边城中走了一遭的你,都能铅华褪尽,回归本真,享受孤寂,留住美好。
廖媛柯 摄于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