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实为璞玉,以科幻为刻刀——读《三体》有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频道

以现实为璞玉,以科幻为刻刀——读《三体》有感

2021-11-03 17:21

来源:西南大学图书馆 吕亦珊 崇德书斋网络文化工作坊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三体》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别名《地球往事三部曲》,讲述了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之间一场历时四百年的生死搏杀。其间人性的真实、文明的脆弱、生存的艰难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刘慈欣一以贯之冷静深刻的风格。该书曾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优秀示例。

 

沉重现实与虚幻时空的交相辉映

       刘慈欣以光年为尺度,以宇宙为空间的跨越式想象,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宇宙神迹。精心建构的神龛,里面装载的不仅是时间的历史瑰丽,更是思想的惊心惨目。在刘慈欣的笔下,时间小到一个奇点,空间大到整个宇宙,从亿万年前原始壮阔的白垩纪再到千年后瑰丽的科幻未来。我们在其间畅游,与其说自己是读者,不如说自己是他的思想追逐者,他思想的急剧跳跃,时空的无尽变换,终究使我们难以捕捉它的存在。在幻想与科学的杂糅中,他执着的不仅仅是科幻,更是现实问题、人类困境与生存极限的三重插曲。正如刘慈欣在《三体》中所言:“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这是本土化与具像化在此科幻题材中的深刻体现。

 

跳跃叙事与密集剧情的紧密结合

       密集化的叙事搭配无限跳跃的时空使刘慈欣的部分作品例如《地火》、《吞噬者》达到了一个可读性极强的境界,读者的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动的状态,从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更快进入科幻的无穷时空中去。《三体》亦是如此,汪淼通过虚拟三体世界游戏频繁往返于虚拟与现实,一次一次的文明演进与覆灭,不同时代智者的对白与对生存的追求,在科幻背景下加以渲染,使读者既能置身于时空的宏观,又能在古代智者的对白中寻求微观的思想境界,此种手法刘慈欣使用地得游刃有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抽象思想与具体人物的表里相依

 “我来自一个坎坷的时代,是个现实的人,我只知道敌人还存在着。”我们从《三体》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刘慈欣其他作品特点的影子。例如,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刘慈欣的写法不拘于俗套,而是将人物的思想置之于宏观的宇宙背景中,思想的细腻均是以宏大的宇宙、脆弱的人性为画板展开刻画。就以章北海为例,他将个人的思想加以隐藏,赋予自己极端的冷静与自信,他在百年前预见了人类的未来,用他那坚若磐石的信念以及个人及小众的牺牲,凭借远超常人的思想境界与智慧延续了人类文明的火种。

就如章北海所说:“我们永远是人类的组成部分,但现在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必须摆脱对地球世界的精神依赖。”身为逃亡主义者,却用着胜利主义的思想伪装自己。一方面他专断冷酷,另一方面他心怀大爱。作为一个通过催眠跨越了四百年光阴的战士,他的身上不仅表现出人性的复杂,也体现出了不同时代之间的矛盾。微小人物与宏观时空紧密结合,是刘慈欣作品中人物塑造方面的博彩之处。

 

科技实力与生存态度的孰轻孰重 

      “虫子从来都没有被真正战胜”,在《三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各阶层的思想。甚至包括三体人在内。在生存的问题上,从三体人与地球人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傲慢的影子。文明的存在,不在乎其强大与否,在乎于其应对生存的态度,如果说傲慢是生存的阻碍,那么求知便是对于生存的渴望。《三体》中人类即使面对着不可战胜的三体文明,也始终是行义无反顾之事以延续火种,时间给了人类答案,人类终究是成功的。我们从《三体》的文明演进中浅谈生存的法则,看见傲慢的结局,三体人终究只是注意到了人类眼中虚妄的仰慕与恐惧,却并未想到,人类的袖里藏刀。

 

 

     刘慈欣的笔触,随着故事的推进一步步的跃迁升华,最终一举迈进黑暗森林。两个文明的争端,不过只是黑暗森林中微不足道的小打小闹。真正的星际战争从未被其提及,真正的星际战场也远非太阳系可比。两个文明不过是相互撕咬的猎物,在一个早已不是田园时代的宇宙夹缝中生存,被撕咬声吸引过来的猎人,身披高维宇宙文明的披风,以我们至高智慧所无法想象的方式在我们已见的昙花一现的绚丽宇宙中掠过,余下的便只有刘慈欣笔下不尽的星际残骸。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