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固执掩藏的温暖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没有被固执掩藏的温暖

2021-11-03 17:08

来源:西南大学图书馆 刘红灵 崇德书斋网络文化工作坊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个人?看什么都不顺眼,永远摆着一张扑克脸。来认识一下欧维——一个59岁的老头,永远的蓝外套蓝裤子,脾气古怪,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欧维的家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社区里,每天清晨他都会按时起床“巡逻”,不管是车没停好、垃圾未分类,抑或是草坪没修剪都会遭到他的恶语相向。大家背地里称他为“地狱来的恶邻”。


   事实上,欧维的一生充满不幸——悲惨的童年,缺失的父爱,流产的孩子,先他而去的妻子。就在他准备自杀的节骨眼,命运仍然试图捉弄这个性格严谨的男人:一位名为帕瓦尼的女子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搬到了欧维的隔壁,成为了欧维计划的绊脚石。从上吊到饮弹,每到欧维要寻死的时候,这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话痨女儿总是不经意的给欧维找各种麻烦。一次次自杀的尝试都被中途打断,他一边咒骂着周遭,一边和新旧邻居艰难地磨合。这个被动的过程中,却意外地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彼此。

 


   人们都以为欧维一直是那种坚硬而不顾及他人的“恶邻”,但逐渐地人们才知道,他是一个内心柔软又充满恒久爱意的男人。他羞于让柔软外露,所以,让自己变得一身尖刺,内心的冲突锻造了他的“古怪”,就如同他家中一直留藏着妻子的所有遗物,从照片到衣服,不想丢弃,也不许他人染指。他每天看顾好周围的一切,会帮邻居照看小孩并且给他们讲故事,会严厉又耐心地教帕瓦尼开车,会默默为小屁孩修好自行车,会留宿因为出柜被赶出家门的熊孩子,会把当初自己亲手做的小摇篮送给隔壁刚出生的小孩儿,这一切都很有爱。

 

   一个冬日的清晨,屋外下起了大雪,邻居敏锐地察觉出一丝异样——欧维没有早起扫雪,他们急忙赶到老人家里。此时,欧维已经永远停止了呼吸。桌上信纸整齐地折叠着:“别担心我是做了什么傻事儿......我希望葬礼在教堂举办,就安安静静的,只请亲近的人,认同我所作所为的人……”


和父母一样,欧维的葬礼在教堂举行,不一样的是,他的葬礼现场坐满了人,坐满了他曾经帮助过的邻居和朋友们。



   该书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Fredrik Backman),是瑞典作家,1981年生于瑞典赫尔辛堡,曾在大学修读宗教学,但没有毕业,当过卡车司机,最终成为专栏作家、博客作者。2012年,巴克曼发表处女作《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一举成名,这部小说随后被翻译成25种语言、成为国际畅销书。2015年,该书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提名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作为近五年瑞典最成功的作家,他还著有《外婆的道歉信》《熊镇》《时间的礼物》《清单人生》等。


 

  整本书的主题其实可以从欧维的人物形象刻画来思考。他是一个无比善良的人,但是他封闭了内心、洁身自好,他从来不给任何人添麻烦,同样他也不希望任何人给自己惹麻烦。在欧维原本的逻辑里,他可以不需要任何人,每个人完成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世界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只是他没有想到,很大程度上人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活着的,当一个人不再被需要,他活着也就没有了意义。在很长时间以来,索尼娅是那个需要他,给予他生命意义的人,但她死了,欧维没有了需要照顾的人,他便决定追随她的脚步。好在,欧维遇到了需要他帮助的人,虽然当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麻烦,但其实这可以算是一种幸运,因为有了其他人的需要,他便拥有了留在世界上的理由。正因为欧维帮助别人的行为,他和其他人建立了情感连接。其实,人生命的意义,正是在于被其他人需要。

 

  除了社会性的视角,巴克曼似乎又通过索尼娅向读者传递着另一层主题。索尼娅和欧维都是善良的人,但他们善良的地方却似乎有些不同。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对欧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发动机,因为“你要是以礼相待,它就给你自由。“同样的,欧维之所以喜欢发动机,是因为他喜欢有确定规则和结果的东西,只要按照一个规则和体系来行事,它就会在你的预期之中,不会背叛,这正呼应了欧维所喜欢的原则。遵守原则固然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品质之一,但它并非是唯一的伟大品质。在索尼娅身上,我们看见了与欧维完全相反却又相得益彰的另一种善良——爱。这是一种无关原则的善意,它会帮人发现那些原本与自己没有交集的人的需要,比如明白多动症儿童需要老师,明白邻居不会开车时需要帮忙,明白一只受伤的流浪猫需要收养……这就是一种与原则不同,名称为爱的善良。它让人突破自己的原则和界限,让人接纳那些并非和自己具有一致原则的人。欧维本来是不怎么懂得爱的,又或者,他的爱只会给索尼娅。也正是索尼娅用爱教会了这个严谨且羞涩的男人细腻和温柔。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