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语言产业论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频道

第七届“中国语言产业论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2021-11-02 22:31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 覃文秋 何瑞亮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1年10月23日—24日,第七届“中国语言产业论坛”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举行。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卞成林教授,副校长黄晓娟教授,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院长贺宏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艳等专家和学者代表与会,李艳主持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上,黄晓娟代表广西民族大学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致欢迎词。她简要介绍了广西民族大学学科研究建设、教育方针及民族政策情况,并对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及感谢。黄晓娟表示,广西民族大学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利用好这个相互学习、借鉴、进步的平台,继续深化与各高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学习,积极提升我校语言产业研究水平,努力为繁荣语言产业、开创语言产业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本次论坛共设有四场主旨报告及两个分论坛。四场主旨报告围绕“我国语言产业的现状与应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的语言治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语言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普通话推广普及”、“语言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罗马尼亚教育产业特点及启示”、“少数民族农民工语言运用、态度及认同”、“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集成治理模式”、“网络语言产业与网络语言生产要素”、“中国语言产业的供需状况和趋势”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第一场主旨报告会上,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贺宏志作“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的现状与应然”的主旨发言,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围绕语言产业研究机构期刊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及发文被引数量、文献高频关键词三个方面对语言产业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贺宏志认为,语言产业应该将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公平与效率等几个方面归入核心范畴,依托政府及企业打造中国现代化语言科技产业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繁荣语言事业、发展语言产业、建设语言强国。

卞成林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的语言治理问题研究”的主旨发言,从乡村振兴与城市化进程、城市流动人口对语言治理形成的挑战和城市流动人口语言问题的治理对策三个方面讲述如何将语言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连接。卞成林认为,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直接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取向。他表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语言文化产业的发展:一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和方言,加强民族语言、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建立“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区”;二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力度,消除城市流动人口的语言交际障碍,降低语言冲突;三要加快构建应急语言治理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语言治理能力;四要着力完善语言辅助服务体系,提升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服务水平。

中国语言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作“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语言学”报告,他认为,跨省域经济协同发展正成为我国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一种新的经济布局。他表示,交际语言问题、语言服务问题、语言产业发展问题、区域语言文化形象问题及区域语言文化保护问题是区域语言规划的主要问题。

两个分论坛分别由内蒙古大学教授许晋、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李建校主持,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陈李茂等10位专家及8位学生代表分别做了关于“儿童康复教育行业现状”、“数字化背景下语言产业发展方向”等主题的报告。

本次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主办,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联合承办,由《管理世界》《语言文字应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语言产业研究》《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提供学术支持。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鲁东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等高等院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以线下、线上方式参会。以“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中国语言产业研究的历史使命”为主题,围绕“语言产业如何赋能新时代新经济”“语言产业交叉学科建设研究”“区域特色语言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等议题展开。本次论坛涌出了许多新主题、新思考,为语言产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华中科技大学为下一届“中国语言产业论坛”举办地。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