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在 ——《活着》读后感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这么说。合上书本,字里描述的光景仍在我脑中游荡。
《活着》这部小说,似乎在故意考验着我们的忍耐力,将压抑和悲痛一股脑的全揉进这十几万字里。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作弄人,这样令人无法捉摸。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踊跃献血,忙乱中抽血过多死亡。后来,女儿凤霞又死于难产,妻子病重离开人世,女婿死于工作意外,外孙苦根也走了。至此,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福贵,只剩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痛苦接踵而来,让人毫无还手的能力。但福贵活出了生命的韧性,正如书里所写:“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他没有因为战争残酷而放弃生命,没有因为家人离世而自暴自弃,他始终努力活着,他与他的命运之间,是一段难以诉说的故事。他活着时与命运一起走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死后与它一起化为尘土,在他所经历的苦难面前,眼泪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他在岁月的历练里足够强大,在绝望的日子里孑然一身。
央视在解说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时说:“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生活是一道道难解的题,但在强大的毅力与不败的灵魂面前,命运也会甘拜下风。张桂梅校长创办华坪女高时,遭遇了数不清的挫折。没有钱办学校,她就到处登报纸,找爱心人士。没有学生来上学,她就家家户户劝人读书。现实是骨感的,喜欢把人揉碎了放在锅里翻腾,但她坚信:女孩子读书可以影响三代人!她坚信:她能把学校办出名堂!她用着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收养孤儿,长年累月的辛苦工作,让她落下了一身病。这是一条最艰辛,最富挑战的路,可她用平凡的双手、火热的心,换来了华坪女高的今天。
当我们回顾生命的篇章时,有磅礴大气的乐曲,也有细水长流的低吟,可正是这些朴实无华但又充满磨难的过去,拼凑出了一个我们。人活着不是为了荣誉,不是为了经历,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青山依旧在,只要还活着就好。
生命如此坚韧,活着本身就是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