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三言两拍之笔意撰陆离传奇之故事
以最精短的文字讲述最传奇的故事,以最细腻的笔触刻画最丰满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窥见津门生活,在人物生平中体悟世间百态。——记《俗世奇人》
初与《俗世奇人》结识是在一场考试,《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诙谐的语言和风趣的情节让我大感“奇葩”,细细研读却又咀嚼出别样的韵味:半文半白的语言却并不“郁郁乎文哉”,而是巧妙借用文言凝练的语言更有张力的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就如描写李金鏊向当铺索要小杨月楼的戏箱时:李金鏊进门朝柜台仰头叫道,告诉你们老板说我李金鏊拜访他来了,说完事后又拔头就走。简单的一句话,将李金鏊的豪爽、霸气展现的淋漓尽致,“拔头就走”更添他的神气,“叫”字却又突显了他的市井之气,一个天津卫混混头子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让我身临其境。自此,我便对《俗世奇人》这本书有了极大的兴趣。
待到空闲,我才敢细细拜读此书。书中的文章大都篇幅短小,却并不乏善可陈。冯骥才先生在作品中移入独特的天津相声特点使“浓缩”的文章诙谐、嘲讽、又富有节奏。“嘛”“顺毛驴”“赛”等方言的运用往往使我忍俊不禁,舒缓自如的小句也让我陶醉在书中的世界中,成为我很长一段时间的快乐源泉。
但是,此书却并不是供人消遣之作。故事的主角大都是生活在市井的劳动人民,天津卫的市井在大灾大难中又莫不首当其冲。因此,我觉得这些“奇人”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埋头硬干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奇人们在晚清剧烈的社会冲突中诞生,在与命运的对抗中练就了过人的本领,他们或是可敬的工匠:讲究手艺执着事业、或是怪异的能人:不拘小节情义无双……同时,有人性的闪光就有人性的晦暗,作者正是在这种对立中用轻松的笔调抒发了对民族的希望和忧虑。
窃以为《俗世奇人》既幽默又讽刺、既有人性的可贵又有社会的阴暗,无论是充当茶后佳话还是借以研究社会风貌都足以胜任,可谓下里巴人的阳春白雪。愿每个人能在其中找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