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鲁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频道

当我们谈论鲁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1-11-04 19:29

来源:中南大学 孙嫣婧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19361019日,鲁迅先生逝世。

1936年至今,我们对先生的思念已经持续了85年。

他清醒、犀利、斗志昂扬。

他也幽默、温柔、平易近人。

而今我辈免于乱世之苦,远隔历史风沙,并无牢靠的资格与确信去体贴或评断先生。

唯有学习,唯有感受,一路仰望,一路前行。

1

在周遭一切尚且混沌着的时候,鲁迅是少有的清醒者与先觉者。当“沉默的大多数”都麻木着、胆怯着、懦弱着,能提出反诘的人是清醒的也是孤独的。他看见无知无觉者身陷看不见的泥沼,承受麻木不仁者体味不到的痛苦,无处彷徨,无处呐喊。但先生始终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不断诘问,不停战斗。

2

悲观与绝望是有的,而他到底还是在绝望中追寻着希望,终其一生都是一位“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他能看见的无非满目黑暗、万古长夜,但他自己生为烈火、心怀光明。一双冷眼,满腔热血,奔走呼号,以笔为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面与陈腐落后的旧思想兵刃相向,一面温和恳切地对新青年新力量寄予殷殷期盼。他的存在,便是希望。他的存在,便是光明。

3

文学之外,鲁迅在艺术方面也颇有建树。鲁迅是版画收藏大家,一生收藏的外国版画多达2100余幅,也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者。北京鲁迅博物馆现藏鲁迅收集的碑文、瓦当、汉画像石的拓片6000多张。先生在平面设计方面不仅设计了北大校徽,还陆续亲自设计60多个书刊封面。他的手稿书法也是那个时代文学和书法艺术的两个标杆,“所遗手迹,自成风格”。

4

一个能触摸历史温度,能感受民族痛感的人,不仅是敏锐的,还是温柔的。鲁迅正是这样一个“能爱人”的人。观《两地书》,如沐冬日暖阳,如看细水流长, “滔滔不绝很容易,可我只想和你在一个慢下来的世界里交谈。”生活中一件件的琐碎小事铺陈开来,拳拳爱意也就跃然纸上,真挚可爱,俏皮有趣。

5

对于儿子周海婴,鲁迅也是慈爱的。如周海婴回忆,“我感觉父亲对我跟普通家庭的父亲一样,甚至更和蔼。”鲁迅本人更曾写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对“小红象”多有关切,时常陪伴。

6

能在《阿Q正传》中谈论煎鱼里葱叶和葱丝不同的人,怎会不懂吃呢?鲁迅先生不仅懂吃,而且爱吃,日记中常有“夜食蟹二枚”“夜作书两遍,啖梨三枚,甚甘”这类记录。哪怕是蛀牙才看过牙医,也会转头就去稻香村买饼干。即使一向疼爱儿子,在沙琪玛上却也不能让步。是大师,也有偏爱;是先生,也食烟火。

 

先生之品质并非“伟大”二字可潦草概括,后生必当惕然警醒,细心琢磨。“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是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绅士也是他。斗士未必不温柔可亲,绅士未必不慷慨激昂。向鲁迅先生致敬,应当全面观之,知其大义凛然,也知其温柔细腻,才还原出有血有肉的一个周树人。

“当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先生坦荡,离世时自能勘破红尘,不多做牵挂。

后生不得免俗,年年岁岁常琢磨先生之精神思想。

先生可知否?后生如何行?

便如历史长河的一个涟漪,似是在85年前消散了,却长足地影响了后世河流的波纹乃至轨迹。

波光粼粼处,可见先生笑颜。


制作 | 孙嫣婧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校对 | 孙美哲 向龙

审核 | 陈金艳 秦怀 宋云飞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