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我们为自己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频道

记者节,我们为自己报道

2021-11-08 15:46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 卫世健 杨玉洁 陈俊桦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他们用一支笔、一本本子、一部手机把镜头对准一线,用笔尖书写一线。作为记者,他们见证着难忘的时刻,书写着动人的故事。

2021年11月8日是我国第22个记者节,让我们叩开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的大门,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探索他们的故事。

新闻摄影部:捕捉每一个重要现场

“快些快些,要赶不上了!”早晨7点,摄影记者覃雄就带着自己的“宝贝”——摄影机,和实习记者章艺纯奔赴赛龙舟现场,作为新闻摄影部的记者,他们需要在比赛开始前到达现场,抓拍比赛现场激动人心的瞬间。

“加油!”伴随着观众的加油声,覃雄拍下冠军越过终点的那一刻,岸边热火朝天讨论的观众们,也定格在覃雄的相机里。

回到办公室,覃雄立刻开始处理拍下的照片,裁剪、调光、构图行云流水,他对这些工作已经很熟练了。

新闻部主任袁悦告诉我们,成为主任后,每每看见新来的实习记者认真学习文字撰写技巧、新闻写作特点和相机使用,就会想起过去的自己。“没想到已经在部门待上两年了。”袁悦说道,“牺牲空余时间跑新闻、熬夜至两三点完成稿件是记者的必修课。”

2020年11月14日,第一届广西高校大学生越南语演讲比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袁悦带着实习记者直奔比赛现场。演讲开始,袁悦发现无法听懂演讲内容,现场的工作人员也没有任何选手信息。

“对了,我可以将演讲内容录下来!”袁悦灵机一动,掏出手机录音。比赛结束后,她带着录音向越南语专业的同学请教,并将稿件的侧重点放在对每位选手的表现上,顺利完成了这次任务。

对于记者节,袁悦感叹道:“没想到记者也有节日啊!确实,记者们付出的辛苦不比任何一个职业的人少,这个节日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专题部:让小记者沐浴在家文化中

2019年,专题部负责人莫传芳向罗梅燕伸出了橄榄枝:“学妹,要不要来试试看?”

2019年10月29日,罗梅燕成为专题部的一名实习记者。

“梅燕,这里有一份加急稿件,你能尽快完成吗?”“好的,我会按时完成的。”夜幕降临,罗梅燕打开了大学生活动中心701办公室的灯。来到熟悉的3号机前,她打开电脑,“哒哒哒”,一串串文字出现在文档上。

虽然部门工作繁忙,但不代表没有温情。“专题部就像一家人,快乐写稿,其乐融融。”2017级的老记者庞思瑜对罗梅燕说道。转正成功后成为代理负责人的罗梅燕,决心把这样的“家文化”传承下去。

无论是蛋糕例会,还是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罗梅燕都尽可能地给2020级的实习记者创造归属感。实习记者转正期间,为了让小记者们转正成功,大到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罗梅燕都会耐心指导小记者修改稿件。

但是,由于实习记者稿件的质量参差不齐,上网率并不高,罗梅燕心急如焚:“我真害怕部门会不会因此传承不下去。”说到这里,她的眼眶逐渐变红。

那段时间,大学生通讯社701办公室灯火通明,照亮了罗梅燕忙碌的背影。

如今,看着实习记者们逐渐成长为撑大梁的正式记者,专题部主任罗梅燕也渐渐放下了心:“希望下一届负责人能把专题部传承下去,把我们的‘家文化’带给下一届小记者。”

编辑部:细心的“加工厂”

这天,彭蓉一如既往来到办公室,这已经是她在部门的第三个年头了,她拿起桌上堆叠厚厚的文件,打开9号机的电脑,看着三年来自己用心编辑过的一篇篇稿件,彭蓉的思绪回到了刚进入大学生通讯社的时候。

编辑部,主要任务是编辑(审清新闻事实,理清逻辑语言等)、校对稿件(学院稿件、校园稿件),日常的工作量根据新闻发生的频繁度有关,但新闻无处不在,大多数时间任务繁重,部门工作甚至会持续到期末考试。

“刚进来时,校运会训练、部门值班、培训会让我每天的时间都排满了,有时甚至会有退社的念头。”

但也正是因为要处理繁重的任务,彭蓉更加处处细心,将压在自己身上的压力转化为迎难而上的动力。三年来,她从害怕业务主讲的内敛记者,变成如今能挑大梁的部门负责人。

回想起第一次主讲业务学习,面对着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彭蓉声音有些颤抖,手上的汗水浸湿了满是笔记的资料。主讲结束后,本以为效果并不好的她很是失落,但办公室响起热烈的掌声使她自信起来。

忽然,一声“学姐”将她唤了回来,2020级正式编辑蒋欣遥正拿着稿件询问她:“我发现这里有些问题……”彭蓉立刻拿出笔:“欣遥你看,这里的结构是这样的……”

“彭蓉学姐人很好,我很喜欢她。”蒋欣遥笑道。虽然只在编辑部工作了一年,但蒋欣遥对这里非常热爱,“未来,我也要像学姐一样,为部门服务。”

记者节即将到来,彭蓉觉得这是对新闻工作者努力的肯定,她也希望编辑部能够走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