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图书馆|与书为伴,其乐无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遇见图书馆|与书为伴,其乐无穷

2021-11-03 18:39

来源:厦大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厦大图书馆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与书为伴,其乐无穷。在厦园,图书馆无疑是每天人流最集中的所在——座无虚席的研习区和自习室,是老师们钻研探索的圣殿,是学子们阅读成长的平台。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图书馆里的故事,看见我们怎样在这里变得更好……




01        

我与“皇家理工图书馆”的二三事


                   

2017级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张哲玮是2020年厦大图书馆“书神”排行榜的第三名。在过去的一年里,他阅读了736册书。

当被问到如何有如此大的阅读量,他将其归功于在中学时代就有的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即使在求知的路上经受过挫折,到今天他也仍然没有改变。无论是优美的诗句还是制作一把锤子的方法,无论是复杂的数学公式还是对事实的忠实记录,对他而言,每一行文字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都拥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我不仅爱知识,爱书,也爱图书馆。”在采访过程中,张哲玮如是说。最初踏入翔安校区的德旺图书馆,他的第一感受是震撼,这座图书馆不愧被同学称为“皇家理工图书馆”,无论是布局还是设施,他满足了张哲玮对图书馆的所有幻想。起初他只是在图书馆学习,接着在图书馆阅读、使用图书馆的资源,随后他开始了解图书馆,探索、发掘更多的用途,与图书馆馆员联络……随着在图书馆中呆的时间久了,各式各样的需求都能被满,回忆时对它只有留恋。进入实验室之后,他还为不能天天到图书馆而失落过好一阵子。


他还关注着图书馆举行的搜书大赛活动,手上攒了一大堆题库,“道道都是压轴题级别,准备贡献给搜书大会。”他还与我们分享了一道他印象深刻的搜书题。



张哲玮说,在他阅读的书中,给他印象比较深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因为它能让我们明白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能让我们对不同领域的写作风格有所了解,更能对自己以往的阅读经历做一次审慎的剖析和检视。


当张哲玮回忆自己的阅读历程时,他颇有感触。他说,能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在做这件事之前和在做这件事的时候,绝对不会认为自己将能凭一己之力完成一件浩大而难以做到的事情。他们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每一步都充满着坚定和自信,每一步都让自己感到欢欣鼓舞。一段时间之后转过头,看到自己走了多么远的路。阅读如是,人生亦同




02

图书馆是我的“追梦基地”



2020年度的图书馆“学霸”是来自管理学院的马超同学。过去的一年里,他共入馆356次,在图书馆度过了3172小时的学习时光。

“学霸”这个称谓用在马超身上毫不夸张,甚至还有些“无力”。这位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2016级本科生曾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和三好学生奖项,今年更是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成功考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因为一心向往到北京大学深造,马超放弃了保研资格,选择延期毕业。过去的一年,图书馆就是他全身心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战场:从早上7点15分开始一直学习到深夜闭馆,每天如此,无论寒暑,也无关节假。


对于成为图书馆“学霸”这件事,马超一点也不惊讶。因为主动选择延期毕业,他一年中没有任何课程,只需要专心备考研究生。“我算是一个比较有毅力的人,能坚持从早学到晚,所以我知道我的学习时长肯定是前三,而且去年我在有课的情况下已经是在馆时长第二名了,今年只会是第一。”面对惊人的数据,他的回答显得从容淡定。


在为梦想奋斗的日子里,马同学有一个偏爱的座位——B区112号。这个面对窗户,又有插头和隔断的小空间让他觉得私密又安心。不光带来心理上的舒适,这个位置还让马超收获了“隐形战友”,一位固定坐在他右后方的同院男生。“每天来的时候,我都能看到他也在为考研努力,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向他学习,他对我的激励作用很大。”今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结束后,马超听说了一个好消息:自己的“隐形战友”也考了第一名。“祝贺他!”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学习伙伴,马超隔空送上真挚的祝福。


在采访的最后,马超讲出了支撑自己在图书馆进行长时间学习的力量之源:“梦想吧,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不能松懈。”


的确如此,每个厦大图书馆人不一定都要成为榜上有名的“学霸”,但都要怀揣梦想。




03

蝉联“书神”   绝非偶然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陈锴,连续两年在厦大图书馆的“书神”榜上留名,2020年更是以借阅1222册位列榜首。

一年借阅1222册图书,是兴趣使然,也有“任务在身”。陈锴陆续撰写、修改并完成了两本英文专著和两本译著。在这个过程中,从书中汲取了大量的学养。有的书泛读,有的书精读。“我喜欢先看一本书的封面和目录,再看序言(或导论)和结论,然后再细读感兴趣的章节”,陈锴如是说。


在撰写专著时,如需引用,就要尽量参阅原著。相比之下,译著更耗费时间。比如,译著经常涉及人文历史典故和人名和地名的译法。如果找不到标准的译法,就需要进行比较,选出最合适的译法。


在陈锴借阅的书中,主要是专业类书籍,其中大部分是厦大图书馆采购的新书。要及时掌握这些新书的资讯,要归功于图书馆的“新书通报”服务。得益于这些新书的启发,他的科研和教学获益匪浅。比如,入选了国家留学基金委2020年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他负责讲授的本科选修课《谈判学》有幸被认定为2020年福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还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候选课程。



除此之外,推动社会科学普及也是陈锴大量借阅书籍的动力之一。为了增进不同专业的同学对社会科学的了解,他陆续在国家级科普刊物《百科知识》发表了一些与谈判相关的科普文章,并于2021年3月29日主讲了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堂”,题目是《影响中国历史的谈判》。


每次至少要借20册,背上背着一包书,手上拖着一车书。这是陈锴的借书“日常”之一。在采访中,他特别感谢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松鼠”小组、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以及厦大图书馆在多个分馆之间的图书委托、预约服务,用他的话来说,“如果没有各位同仁的帮助和支持,光凭我自己是做不到的”。





松鼠送书,助你读书

我们在采访中得知了厦大图书馆推出的图书预约和委托服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负责此项工作的“松鼠”小组,看看这些“助读”工作者的故事。



                 

工作于图书馆读者服务部的江雪羚是负责松鼠服务的主要人员之一。作为一名嘉庚学院的毕业生,家住思明区的她大学时期就经常在假期到图书馆自习。2018年江雪羚以新进职员身份加入本部图书馆,更是续写了她与这里的深厚情缘。


松鼠送书服务于2017年10月正式启动。当时,送书服务的流程相对繁琐:有借书需求的老师需要与工作人员通过邮件确定书单、地址和时间,几个来回往往要消耗不少时间。2020年10月,负责技术支持的吴至艺老师改进了松鼠的功能,如今,老师们只需要在检索书籍界面点击“在馆图书委托申请”中的“松鼠送书”选项,就能轻松委托所需图书。图书馆每天早上、下午甚至是晚上都会有人负责查找,委托的图书可以直接到总台领取,大大节约了老师从书库找书的时间。


                 

经过几年的实践,松鼠项目现在已经拥有了固定的使用群体。虽然暂时还不能实现部门主任马鲁伟理想中“送书上门”的目标,但在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就能看到图书被送到校园每个角落


过去一年受疫情影响,送书项目的用户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流失。借本次机会,松鼠团队希望有更多的教职工能了解此项服务,只需向songshu@xmu.edu.cn发送申请开通的邮件,松鼠的工作人员就能为老师们的阅读助一臂之力。


                 

谈及在图书馆封神封霸的各位老师同学,江雪羚毫不掩饰她的羡慕和佩服。“能在一年内读那么多书,学习那么长时间,定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在图书馆工作已有两年半的时间,她越来越被这里的氛围感染,也在逐渐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向‘书神’们学习,多读书;也希望松鼠送书服务越办越好,给大家带来便利。”面对未来,江雪羚如此期许。




不论是流连于图书馆的张哲玮、在图书馆中奋战备考的马超、还是“借书大户”陈锴以及为图书预约委托服务默默付出的“松鼠小组”,一座图书馆,记录了多少读书人的故事。“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愿书香浸润厦园,愿你我都在阅读中成长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