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派的灵幻辩证法---《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鉴赏》
《红楼梦》无疑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之一,其思想和艺术之幽远博大,其中人物形象可谓美轮美奂,不论何时捧起此大作皆会引人入胜,沉迷许久不可自拔,让读者在钻研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感悟其历史背景的韵味,令人爱不释手。
前不久有幸在学校图书馆看到季学源作家所著《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鉴赏》这本书,想来于我而言,是个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书中女性人物形象和命运的工具书,久读之后,效果甚为明显。其中韵味实在啧啧不已,又碍于自身文化浅薄,只好将其中的主线人物如贾母、黛玉、熙凤、探春等形象结合自身的理解以一种辩证的心态借此平台供读者参考和审视。
贾母:古代中国之第一母仪
季师认为贾母形象集中凝聚了我国古代老祖母的一切思想、理念、情怀、风范等特征,我国古代老祖母的正负面文化特征,都在她身上极其自然地、和谐地体现出来。同时,她的形象又显示了中国社会历史大转型时期母亲的主要时代精神和文化形态,虽然有些时代精神在她身上还处于萌芽状态,与传统的旧东西糅杂在一起,但是,早期民主启蒙主义的曙光却是醒目的,令人神往的。
贾母形象素描
一、从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看:
贾母不信神佛,不求来世美好、死后进入天堂,她追求的是现实的人间幸福和人生乐趣,既不同于愚昧拜物的“老地主婆”、苦行僧的禁欲主义者,也不同于一味骄奢淫逸、暴殄天物的享乐主义者。看戏、品诗、观画、听音乐、赏月赏雪、品茶饮酒、猜谜语、说笑话、游览园林美景、评说居家摆设、批评小说人物与服饰,她都颇有见识,处处透露出纯正的贵族气质。
二、从伦理道德观方面看:
母爱是贾母伦理道德观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惟其如此,她便常和以阶级等差为原则的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格格不入,难以想容。在矛盾冲突中,她没有“克己复礼”,处处恪守封建名教,反而对直接危害其母爱的旧礼教旧道德进行排拒、改良,越“礼”,破“礼”,她曾对贾政说:遇到难处,就该“越些礼办事”。以及黛玉进贾府后,她原拟将宝玉挪出去,让黛玉与她同住。但宝玉说不必挪出去,愿与黛玉同住一屋。贾母“想了想”,竟然同意了。作为封建贵族之家的老祖宗,她岂能不知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老规矩。这是男女“大防”,封建礼教的“铁律”,所以她要“想一想”。结果是:破掉这一礼。
话题一转,季大家认为后四十回的续写严重损毁贾母的形象,使其典范金像上出现了很多浊气、戾气,实在是些令人遗憾的拙笔、败笔。最显著的败笔是“掉包计”,后四十回中的贾母,对于黛玉似乎是从无亲情的,对宝黛恋爱似乎是一无所知的。如第97回写黛玉听到了宝玉宝钗婚事定后,急怒吐血迷了本性,只求速死。贾母却道:“不是我咒她,只怕难好。”问了情况后,竟然又说,“孩子们从小在一块儿玩,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她;若是她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这是令人大惑不解的一回书,贾母是怎样转了180度大弯子的?似乎她是第一次触及宝黛恋情,此前是毫无见闻的。而读了前80回怀疑贾母对黛玉的挚情,怀疑贾母对宝黛婚姻的基本态度的读者,恐怕是极少的。
故于此,季师认为,遗憾的是,后40回的续补者,不但没有写出贾母那艰难的思想变化历程和转弯途中内心的极度痛苦,而且编出了一些极不合情、合理的,不合艺术规律的情节,严重损害了贾母形象的完整性,从而严重干扰、误导了读者对贾母形象的鉴赏与研究,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憾事!
林黛玉:冷月葬花魂
曹公让两位江南少女诗人林黛玉、薛宝钗接踵来到荣国府,不久之后,她们便在诗路上分道扬镳了。曹雪芹给她们的判词是合在一起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在大观园诗人中,黛玉的诗最多。她的诗就是她的生命的年轮。最终,她以焚诗稿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离开这黑暗、丑陋、罪恶的世界,魂归离恨天去了,所以用“冷月葬花魂”来概括她的一生,是最为贴切的。
一、《五美吟》:林黛玉的历史指向
且从《五美吟》说起,见于第64回,回目为《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姫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组诗是从女性视角入题的,女诗人首先是将其目光直接投向女性的惨淡人生史的。但她并未到此即止,她将整个小说所体现、揭示的人生悲剧、历史向度、人文关怀,都从女性的悲剧上再次喷发出来。
西施是一位人人称羡的绝代美人,然而,她的人生命运却极端悲惨。她是中国女性悲剧的象征。王命不可违,加上挽救越国的百姓于水火倒悬的爱国使命,使她无法拒绝以身饲虎,最终以“沉江”结束了自己鲜花似的生命,借以解脱无法解脱的心灵矛盾和痛苦。昭君和西施是有共同性的:她们都是被最高统治者逼上悲剧人生之路的,都被物化为政治斗争中的一个不光彩筹码。所以林黛玉在诗的后两句中,轻蔑而愤慨地向“君王”发出了斥问和声讨。绿珠原是个色艺超群的女子,是一颗明珠,纵石崇视之如瓦砾。但绿珠却在这个奴隶主面前贬低和践踏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起码人格,最终死于奴隶主们卑劣的窝里斗。虞姬和红拂都出身底层人家,但她们投奔项羽、李靖,已经不再是梳妆打扮送上门去,向男人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而是主动积极地进行了人生道路选择,与项羽、李靖并驾齐驱,共创大业。为此,女诗人为她们唱了赞歌。
从结论来看,她推翻的是一个历史铁案:男尊女卑。她追求的是互助平等,互敬互爱。她绝不做婚姻的奴隶,绝不为婚姻牺牲自我。林黛玉的痛苦是心灵的痛苦、人生的痛苦,是整个时代女性的痛苦的某种体现。
二、简约:林黛玉的服饰
小说家描写宝黛详见场面:厮见毕,归坐,细看(黛玉)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
第8回在梨香院薛宝钗房内,贾宝玉不但注意了宝钗的发式以及棉袄、比肩褂、棉裙的色彩、材质、款式、新旧,而且看了她的唇、眉、脸眼,特别“细看”了她的金项圈和长命锁;而看黛玉呢,却只有一句话:“见她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此前和此后的这类描写都使我们深深注意到,在人际交往中,贾宝玉对于不同的交往对象,他的眼睛和注意力往往是大不相同的。面对薛宝钗和林黛玉,吸引他、引起他关注和思考的,一个主要是外在的、物质的、世俗的美,一个则主要是心灵的、精神的、脱俗的美。
自然,黛玉服饰的素净、简约,和薛宝钗的冷漠是不同的,林黛玉以简素为总体风格,但她也不缺乏花季少女的娇花一样的风姿。林黛玉的服饰是完全诗化的,既不全同于王熙凤的珠光宝气、华丽辉煌,也不同于史湘云的标新立异、英姿飒爽,更不同于薛宝钗的装愚守拙、冷气逼人。她是那么空灵、娴雅,独步,绝殊超伦。
林黛玉的服饰,是诗化的,初现了时代新审美观的曙光。
王熙凤:脂粉队里的英雄
王熙凤是怎么样一个人物?
她是在《红楼梦》全书中不时爆出奇光异彩的一个少妇。曹公对这个少妇是十分赞赏又带着三分讽刺的。
何以见得?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核心词是“彩绣辉煌”、“神妃仙子”。除了那一种富丽雍容的美,给人的感觉就是王熙凤是把能展现富贵气的首饰衣服都戴在头上、穿在身上了。妆饰风格是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这凤姐一身的富贵气,固然也是大户人家当家人的气象,却又因通身富贵而流于俗态——精致的俗态。
而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是这样的: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一段描写,就让我们看到凤姐是个很美丽又有股狠劲儿的女子。
凤姐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由此可见,她是可怜的,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又一语道出了天机。此处不做赘述,且看季师的重点。
而季师则在书中以科学的推导用凤姐下茶、其对宝黛婚姻观以及对探春的赞赏等多个例子为王熙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在情场中,她已不是父系文化棱镜中映照出来的女性附体,她既不是恪守封建“天理”的“贤妻”,也不是不讲道德的娼妓,她既不放纵,也不虚伪,面对社会的道德规范,她既有继续承受“三纲”约束和羁绊的一面,也有不少违“纲”、抗“纲”、破“纲”的一些言行。
曹雪芹在这个人物身上把艺术辩证法运用到了极致,他将真假、善恶、美丑十分和谐地统一在王熙凤身上,水乳交融,难解难分,使她成为一个在封建末世贵族家庭中兴风作浪的女子,一匹在新时代到来前狂奔的黑马。
曹老关于创作这部小说的宣言,是发人猛醒的。在宋文理学甚嚣尘上的历史时期中,曹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从各个不同层面上层层深入揭开历史真相,明证男权中心主义已经彻底腐败、烂掉,它的僵尸的臭气在毒化原本清洁的女子。
而季师认为能够有机会读到这样一部为人类文明史纠偏,把歪斜、失衡的历史扶直、纠正的惊天伟著,能够有机会欣赏曹公所赞颂的少女的纯真之美、飒爽英姿、超逸风调,少妇的卓异才智、奇崛胆识、革新能力,老人的世事明察、人情通达和博爱精神,能够对这一种艺术形象进行细品、细析、鉴赏,真乃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同样,我们处于今天这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年代,能够看到、接触到、欣赏到如此伟大的著作,实属幸运。因有缘分、有机会读得此大作,实想与俦辈共聊之,却因自身文化浅薄,尚未掌握其中精髓,只好庖丁解牛般分析其中的每个女性形象,假以时日,定要细细品味一番,也不算愧对于此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