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学子郑志虎一次潇洒的追梦
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时获2020年国家奖学金的他;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他;作为中共党员的他;曾获“优秀志愿者”“学生标兵”荣誉称号的他;曾在 2018 年春季四院联合运动会中荣获男子1500 米第三名的他;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两篇,其中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他;又获“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的他;在野外实验站埋头苦干的他,也是在实验室严谨细心的他,用自己的大学时光书写着与“天道酬勤”之间的不二情书,他就是2017级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郑志虎。
他的故事在图书馆萌芽
正如严纯华校长所言“世间大学有千所万所,能接纳你的大学才是最好的大学”,郑志虎选择了兰州大学,兰州大学也接纳了郑志虎。
初入兰州大学,郑志虎是激动的。校车驶入兰州大学,一下校车便有等候多时的学长学姐帮忙拿行李箱、带着还有点惊慌失措的郑志虎去迎新点报道。学长学姐他带着去充饭卡、认路。郑志虎特别想感谢的是自己的副班,副班就像是引路人一样,耐心回答自己的问题,带着郑志虎逐渐熟悉大学生活。
九月迎新,正是兰大最美的时候。郑志虎看着这温暖的、充满朝气的校园,心中甚是欢喜。而就是这一点点欢喜,慢慢化成了融入骨血的牵挂。
郑志虎和很多人一样,面对一下从高中的高压生活“跳跃”到大一的“闲适”,是无所适从的。他感叹道:“当时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直到有一天看见认真背单词的室友和在图书馆专注学习的同学后,郑志虎才觉得,大学也应该努力的。
郑志虎第一次去图书馆之时,看到图书馆坐满了人,考研的努力备考、背书的默声背书,所有人都埋着头,各自努力着。这对郑志虎影响很大。在之后的时光里,郑志虎也成为了经常在图书馆中学习的一员,而图书馆则成为了他最爱的地方。
他的努力在大学时光中闪着微茫
大学四年的成长收获让郑志虎一生受用。
第一,是自己在未来的立身之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第二,在大学期间会认识很多的人,要尝试去接受、接纳和自己接受过不同教育、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很多人,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早就形成了自己价值体系和思维,“这和别人或多或少是有些不同的,我们必须学会去接纳别人和自己的不同”,自谦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大。这是自己见识的开阔、眼界的提升;
第三,是自己能力的提升,比如自学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能力等各个方面,大学的生活教会郑志虎很多事,他各方面的能力也一点点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大学的生活也在塑造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郑志虎始终相信的是“你只管努力,时间会给你答案,哪怕结果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只要你愿意朝着目标一直努力,时间会告诉你一切,越努力越幸运。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天选之子”,我们最后看到的只有成功,而看不见的是无数次的重来一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份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结果,背后是有很多默默付出和努力坚持的。”越努力越优秀,越优秀越努力。
郑志虎还相信的是“自律”,“自律会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会让你安然面对生活中的‘凌乱’、治愈你内心的迷茫,也会让你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学习都有更强大的自信心,你会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会让你爱上生活的”。
自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的学习生活全部需要靠自己去独立完成,如何分配时间才能让生活变得井然有序,让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自律”会告诉你答案。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于应文教授作为郑志虎的本科生导师,为郑志虎的大学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应文教授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关心郑志虎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发微信问问郑志虎近来学习、生活各方面的状况,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于应文教授也会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大二时期,郑志虎担任校创负责人,同于应文教授商谈了好几次才确定了项目内容,老师一步步教郑志虎制作项目方案。郑志虎在查找了大量文献之后,勉强写出了“差强人意”的项目申请书,老师的修改润色让郑志虎认识到自己与科研学者之间的差距。
在之后的准备、做实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再到结项的过程中,郑志虎收获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虽然有于应文教授指导着整个实验的进程,而郑志虎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则要带着自己的队员统筹、安排和完成整个做实验的过程,各种零零碎碎的事情都要经自己的手、都是他要去操心的事。
这整个过程让郑志虎真正懂得了如何做好一名团队负责人并带领团队完成相应的任务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开展合作。假期郑志虎一直忙于论文的发表工作,在老师的建议下郑志虎再次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一遍遍地修改,从前言到图表再到结果与讨论,终于成功发表了论文,“我当时把稿件投出去之后真得很开心的,做校创的整个过程真的让我收获颇丰”。
于应文教授是带着郑志虎走上科研的“引路人”,他总是给郑志虎讲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自己的大学故事,而这些经历是对郑志虎有所激励的。
大学四年的时光,让郑志虎最为满意的是自己努力了很久最终保研成功。保研并不容易,也并不是拿到保研名额就一定可以保研成功。要拿到本校的保研名额,同时还要提前联系自己目标院校的导师,导师愿意接受自己,自己才算是保研成功。
而本校的保研名额确定是要依据一个人大学前三年的学业成绩的,目标院校看中学生成绩的同时还会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比如科研能力、专业兴趣、外语成绩。等待最后的结果的过程是极煎熬与提心吊胆的,“要让外校的老师把研究生名额给自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郑志虎说。
结果总是好的,郑志虎幸运地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名“准研究生”。
他在生活中努力实践,知行合一
郑志虎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对于郑志虎而言这种人是有正能量、有巨大影响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老先生,作为草学界的泰斗,在年轻时选择扎根西北,建立了甘肃草业研究所,教书育人,如今在兰大草科院任职的老师大都是老先生的学生。任继周老先生切实做到了“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的生活考虑”。在老先生的身上,郑志虎切实看到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受到这种科学精神的影响,郑志虎的大学故事从西区操场后的后市开始。
大一一学年郑志虎参加了院里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参与了许多的志愿活动;同时他又是公益创业协会的一员,协会组织的“萃英小课堂”活动让郑志虎感慨良多,因为忙于工作,后市商贩们大都没有时间去照顾的孩子,而“萃英小课堂”让郑志虎真正去做了很有价值的公益——教孩子们作业、给孩子们讲故事、听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在成长,郑志虎也在成长。
大一的暑假,郑志虎就参加了暑期实践,实实在在地让郑志虎了解到了武威市精准扶贫的政策,以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之后跟着研究生师兄师姐去了青海做野外实验,这让郑志虎收获了很多生活技能,早、晚需要自己去买菜做饭,中午的饭就在野外露天随便吃点。
郑志虎曾负责校创项目,在萃英山做实验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科比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而郑志虎见过的是暑假安静的兰大校园和萃英山。
大二剩下的暑假郑志虎在青海的试验站,每天早出晚归,自己做做饭、刷刷锅,生活惬意又辛苦。
大三假期的专业课外出实习的经历是让郑志虎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怀念的。他和院里的同学一起去了庆阳实验站,白天做实验、在不同老师的指导下识别植物、和小组成员一起捉虫子、制作植物、昆虫标本,晚上同学们一起写实验报告,睡在一起,聊聊理想与未来,“偶尔大家还聚在一起打打球、玩会儿纸牌。大家在一起真得很快乐”。
大学生活有很多的活动科研冲淡学习的压力,郑志虎是赞同这句话的。学生工作与社团活动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学习之外的放松。面对生活中的“小苦难”,要学会自己去调解,减轻压力。
生活总是会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事情出其不意地闯进你的生活,“这些学习之外的放松能够让你去更好地面对生活和社会”,同时当你不断告诉自己“我能行、我可以的”,也许最后的结果真的不错。关于如何折衷好学习与课余活动,郑志虎这样回答:“你必须在保证不耽误自己学习生活的情况下,有所取舍地去最大限度完成学生工作,合理安排好时间,分清主次,先去做最重要的事情,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时不要去拖延、不要去等待DDL。”
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不要离学习太近,也不要离生活太远。
他说:“临渊羡鱼,莫若退而结网。有梦便去追,为自己的青春插上翅膀,理想便会自由翱翔,为梦起航,放飞希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于未来,郑志虎想要沿着科研这条路继续走下去,郑志虎将人生这条路铺得很长很长 ,之后的日子里他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陪陪父母、陪他们出去走走,愿意继续读博士,愿意再努力下去。
隆基大道两旁的花
都已经陆陆续续开放了
你看着前路,你看这前路啊
金光一片,斜阳一脸
你只管往前走就好
自信着、骄傲着
潇洒着
*图片全部来自于受访者
制作 | 陈媛
校对 | 夏雨梦
审核 | 朱佳君 赵啟沣 赵雨辰 袁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