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园之声】第六十八期:人生的境界——高深又缥缈
境界是什么?是陶渊明毅然决然退隐官场,回归田园的勇气;还是李白放荡不羁,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豪迈;亦或是张海迪身残却志坚,自学成为作家的毅力。人生的境界有很多种,而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境界,拥有独属于他自己的感悟。


《菜根谭》是明朝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集,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它的内容是儒家通俗读物,采儒、释、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学、禅学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由于它融合了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等特色,所以它有独属于自己的境界,同时也让人们对儒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儒学的境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今天我为大家朗读的是《菜根谭》中的片段)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人间词话》讲的是作者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更是王国维写文章的重点,正因为对境界的理解,王国维著成了这么优秀的一本书,让无数人加深了对境界的理解。
(今天我为大家朗读的是《人间词话》的三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境界犹如无我之境,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探寻,境界的高深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理解与感悟。不止步于现实世界的纷扰,不止步于虚拟世界的诱惑,在人的心灵深处寻一汪灵泉,慢慢感受自己的境界,于无形中找寻自己真正所要追求的境界。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