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朗读蔚然成风 书籍自香远益清
“欢迎收看《朗读者》,大家好,我是董卿。”
当灯光重新聚拢,当现场座无虚席,当舒缓的曲调在钢琴家指尖流转,当董卿再度走向中央莞尔一笑,多少人眼眶湿润,多少人想到初次相遇的夜晚,怀着好奇不知不觉爱上聆听文字动人的声音,爱上在生活的一地鸡毛间执卷阅读,遇见那群高尚的、立体的朗读者,听传奇经历,涤我之心灵。此篇谨选取吴孟超、矣晓沅、崔道植三位年龄不一、职业各异的朗读者,谈一谈朗读蔚然成风时,书香何以远播四方。时隔近三年,《朗读者》华丽回归。典雅的演播厅、电视机前翘首以盼的观众、伟大又平凡的朗读者和他们精彩的人生,朗读的故事如昨日般娓娓道来,历史的车轮却从未停歇。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矣晓沅,坐着轮椅登上了《朗读者》的舞台。他平静地诉说自己的病情、讲述自己艰辛的求学历程。虽然行动不便,写字让他头疼,但他依然以云南省理科第16名、玉溪市高考理科榜眼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成为当年清华大学在云南招收的两名学生之一。进入清华后,他又拿到了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11岁便失去行走能力的矣晓沅,选择朗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书中的“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一定是过去的自己”是他追求精彩人生的座右铭,高中学子因此听说这本富有力量的书。书籍给予人力量,人又赐予书籍灵魂。“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九十六岁时参与了《朗读者》的录制。节目中,吴孟超曾谈及为女孩甜甜切除皮球大小的肿瘤时内心的想法,他笑着说:“我的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嘛,那算啥?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最后,吴老朗读了张晓风给医学生的演讲《念你们的名字》,他用让人信服、安心的语调缓缓地念:“孩子们,请记住,你们每一天所遇见的不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是人的眼泪、人的微笑、人的故事。”文字道出了吴院士对病人的关怀,文字也因吴院士的有血有肉的行医生涯、饱含真情的朗读深入人心,这篇散文后来也成为医学新生的枕边珍宝。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朗读者》序言中写到:“通过口的诵读与耳的倾听,汉语和它内在的气质、精神,以焕然一新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心灵”,叶嘉莹先生也说:“朗声读诵,往往是接近一篇文学作品最快、最直接、最深入的方式。”借朗读的魅力推广阅读,将最有生命力的文字普及到“寻常百姓家”。《朗读者》之所以令我们感动,就是因为它将我们的人生与文学紧密牵连在了一起,它为所有世间的苦痛与无奈、热望与激情,都找到了最贴近的文字。在朗读的时候,我们的灵魂与文学家的灵魂遥相呼应,碰撞出兴发感动之力。这或许阐明了朗读与阅读的有机关联,也解答了《朗读者》反响热烈的原因。我相信,不远的将来,朗读蔚然成风时,书籍也会直抵人心,作为疗愈灵魂的良方,见证历史,升华文明。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崔道植,精神矍铄地谈笑风生。崔老访谈的高潮时刻无疑是他准确迅速地报出自己入党的时间,他称这是一辈子最光荣、最难忘的一天。已经87岁的崔道植朗读了季羡林的《时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的提醒。”他说:“《时间》是季羡林九十多岁的时候写的,他也当时感觉到给他留的时间不长了,他想尽可能多地留点东西给年轻一代。我看了他的散文以后,很激动。”这几年崔道植尽心把自己的经验总结为ppt,供后人参考。老者皆爱季羡林,而对生命的解读来自书,也源于人。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朗读者》序言中写到:“通过口的诵读与耳的倾听,汉语和它内在的气质、精神,以焕然一新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心灵”,叶嘉莹先生也说:“朗声读诵,往往是接近一篇文学作品最快、最直接、最深入的方式。”借朗读的魅力推广阅读,将最有生命力的文字普及到“寻常百姓家”。《朗读者》之所以令我们感动,就是因为它将我们的人生与文学紧密牵连在了一起,它为所有世间的苦痛与无奈、热望与激情,都找到了最贴近的文字。在朗读的时候,我们的灵魂与文学家的灵魂遥相呼应,碰撞出兴发感动之力。这或许阐明了朗读与阅读的有机关联,也解答了《朗读者》反响热烈的原因。我相信,不远的将来,朗读蔚然成风时,书籍也会直抵人心,作为疗愈灵魂的良方,见证历史,升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