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节气秘密,都藏在《诗经》里了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你不知道的节气秘密,都藏在《诗经》里了

2021-11-15 20:28

来源:三联 许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你不知道的节气秘密,都藏在《诗经》里了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


   《耕织图》 南宋
   谷雨至,农事忙。自古中国人就有重视农业的传统,我们的老祖宗就是在黄土地上起家的,看起来重视农业是一件不言自明的事情。
   其实,深究起来,古人如此重视农耕还有更深层的政治意义,农耕文明的秘密就藏在《诗经》里。    
   《周颂·噫嘻》一篇说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噫嘻”是语气词。清代学者戴震在《毛郑诗考正》提到,“噫嘻”是“祝神之声”,用以呼唤神灵。在这首诗中被呼唤的对象是周成王。“昭假”用于人神交通,也就是把诚意献给神灵。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 清
   祭祀完成后的下一个动作就是“率时农夫,播厥百谷。”——我们将要率领起这些农夫去耕地。“百谷”指的就是各种粮食,所谓“谷雨”也是“雨生百谷”的意思。
   回到《噫嘻》这首诗,前两句是一套连续的动作:先向先祖祭祀,紧接着就率领农夫去耕地。    
   “骏发私尔”的“私”也就是“私田”,其实指的是周王室的田地,这是一种尊重的说法。“十千维耦”,指两人一组进行耕种。
 
   在《诗经》时代,尤其是西周早期,铁器尚未出现,而青铜因为过于贵重也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所以当时的农具多以木制为主,需要两个人合理操作。这种耕作方式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噫嘻》这首诗的内容非常简单,周天子先祭祀了自己的先祖,紧接着率领农夫播种百谷,他们要在一天之内把方圆三十里的良田都耕种完成,农夫们两人一组在田野上忙碌,这种场景是何等的壮观!
   作品虽然很简单,但读来有一种刚劲质朴,周人重视农业的传统立刻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那么在这幅周人农耕图中隐藏着哪些文化密码呢?    
   首先我们来看“终三十里”的田地。上万名农夫于此处耕种,这片田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涉及到了周代的田制。    
   从法理上讲,周王室的私田是周天子代表天下人向祖宗田地进贡时使用的,是“借民力而为之”。“终三十里”的一片辽阔地域,王室单纯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所以要请民众来一起帮忙耕种。
  
   根据文献记载,在耕种的这一天周王室还要为百姓提供饭食,男女们盛装前往,与周王一起劳作,实际上是恢复了一种原始的,古老的状态,通过这种方法激励民众,从而完成百谷的播种。    
   从法理上说,之所以能够借到民力,就是因为这些农作物是未来向天地进贡所用的,作为周朝子民人人都有份。    
   我们知道,周人的始祖后稷在尧舜时期做农官,洪水过后带领农民耕种土地,“烝民乃粒”,造福了百姓,积累了德行,于是才能得天下。而在《尚书》中,周公则试图通过农业劳动,来维持政治德行的清明。  
 
因为看到了殷商后期对小民的困苦不加关照,骄奢淫逸以致亡国,周家产生了一种忧虑,            于是周公提倡亲农事,这样就可以了解小民的疾苦与不易,可以保持政治良心。    
   农业本身是一种生产活动,但周人把它政治化了,这本身也是一种重视。周天子亲自去劳动可以刺激生产,因为当时地广人稀,农业有待于深入发展。
   早在三千年前,周公就已经注意到创业与守成的问题,将农事和政治联系起来,赋予了农业一种超额的含义。到了商鞅变法时期,农业的超额价值就变成了统御民众,这种赋予本身就是重农主义,而重农主义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由此追根溯源,回到《噫嘻》这首诗本身,藉田典礼上之所以会唱这首诗,实际上是在尊重传统。这在当时具有积极的作用,当时周人刚刚建国,人口多土地少,一切的发展都以粮食为基础。
   《诗经》是一个民族创生时期集体的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它是我们这个文化人群心理内在秩序的奠基之作。因此通过解读《诗经》可以了解我们文化的特征,也了解我们文学的特质。  
   《诗经》中隐藏着文化密码,读懂这部经典,就能够揭秘3000年的中华文化。3000年前的古人已经创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从婚恋、农事、宴饮、战争,到祭祀、民情、乱世,《诗经》像万花筒一样广阔地、丰富地、而且是深入地对社会生活进行了表现。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