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在平凡背后的光辉 | 中国记者节,致敬中国记者
一支记录笔,一把正义的枪杆,颂扬真善美,也把丑恶鞭挞。
一台摄像机,捕捉新闻热点,定格事物瞬间,也把真相记录。
一支话筒,采访人民群众,歌颂人间正义,也把美好传扬。
一双劲足,奔赴新闻第一线,穿梭新闻现场,也把任务完成。
这是记者的工作与使命。
中国记者节的宣传标语 (安徽师范大学 高雨浓 提供)
当黎明还未唤起朝阳,记者们匆忙的脚步已经印在去往采访的道路上,当星晨散落于夜幕之中,记者们拖着疲惫的身影仍在伏案疾书,总结整理一天的采访成果。他们是每则新闻稿幕后不可或缺的推手,虽不起眼,但没默默付出的他们的身上闪耀着非凡的光辉。记者们不问耕耘,但问收获,每一则精心推出的新闻都是令他们欢喜的成果。
记者是一个平凡但又特殊的职业,同时是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他们直击职场,打开真相;拿起话筒,反馈民生;无畏探索,还原事实。他们是党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为事实发声,为真相前行。
中国记者节的宣传海报 (安徽师范大学 高雨浓 提供)
今年的11月8日是第22个记者节,一时间,“我们为什么需要记者”再度引起热议。记者这个职业,在上世纪90年代至2008年,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国内网络技术还不发达,记者便成为人民的眼睛和耳朵,政府的基层助手,行走在新闻的第一线,搜集大量新闻事实进行报导,将社会现实展现在人民大众面前。自互联网逐渐发展,强盛起来,传媒界涌入一批新兴的自媒体。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许多人眼中记者的光辉逐渐黯淡下去,看似记者的存在感在消弭,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仍离不开他们,尤其是那些永远抱有“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记者。
记者焦翔的战地采访图 (安徽师范大学 高雨浓 提供)
焦翔,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西亚非洲编辑室副主编,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先后在埃及,利比亚等国驻站、采访,在战乱、动荡地区驻守1200天。驻守时,其右耳被枪声震伤,在听力损失近四成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下火线,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传统媒体发稿字数总计超过100万,拍摄图片6万张。
陈琴,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西藏记者站站长,她是中央驻藏记者。在她面向西藏的几年工作生涯中,历经风雪及高原反应等诸多困难,可她仍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等重大事件和新闻报道中,始终冲在第一线,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力度,有品质的作品。
高涛,是今年新冠疫情中最早抵达武汉的军事记者之一。在采访火神山首位遗体捐献家属过程中,奋战60多天的他晕倒工作的途中,醒来时最关心的却是拍摄画面能否使用。
面对战争,记者们知难而进;面对逆境,记者们豪不退缩;面对病毒;记者们勇敢逆行。他们就是如此,敢于前往别人不敢去的地方,前往别人去不了的地方。他们勇担使命,争做时代的记录者,关注百姓冷暖,心系万家灯火,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一切为了走好脚下的路,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
向中国新闻事业的开创者致敬 (安徽师范大学 高雨浓 提供)
每一个被敲下的字,都有它的来路。一字千钧,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记者是坚守党报初心,勇担时代使命的媒体人,是新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发声者。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向每一位不忘初心的记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