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 | 弘扬科学家精神 致敬科技追梦人
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祖国的科技迅猛发展的背后是众多科学家们为之奉献的一生。他们在无数日日夜夜里与常人难以理解的深奥原理相伴,和令人望而却步的寂寞共处。他们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底气所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本次书展将带领读者走进袁隆平、屠呦呦、钱学森、谢希德等可敬的科学家的世界,一起读一读他们的人生故事。
我的禾下乘凉梦——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
01《袁隆平口述自传》
袁隆平口述 辛业芸访问整理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馆藏地:逸夫馆、中心馆
简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口述,该书以第一人称形式全面回顾其80年的人生历程,介绍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过程。该书真实生动、细节丰满、可读性强,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鲜活逼真的史料,如林巧稚在北平协和医院为他接生,“杂交水稻之父”一说之源起。同时还向读者介绍了超级稻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人生历程中最想感谢的人等。该书展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维护国家利益敬业、艰苦探索、勇于创新、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
02《袁隆平传》
庄志霞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馆藏地:逸夫馆、中心馆
简介:在世界杂交水稻领域,由袁隆平所研发成功的杂交水稻技术三十多年来一直居领先地位,若将这一技术推广至全球的水稻种植,每年可多养活十亿人口;在中国亿万农民的心中,他被人们视为丰足生活的依傍。
1999年,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批小行星命名仪式,其中一颗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1年,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2004年,他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他被美国科学院评为外籍院士。
《袁隆平传》以极富情感的笔调,充沛的第一手资料,生动记录了袁隆平这一路走来的人生之旅。其艰辛,其曲折,其求索,其百折不挠,其志趣,其情调,其普通人生活中的最能打动人的点点滴滴……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真切的、可敬可亲的、可感可触的袁隆平。读《袁隆平传》,不仅让你感受到科学的力量,更感觉到人格的力量。
03《补天:袁隆平的精彩人生》
聂冷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馆藏地:逸夫馆、中心馆
简介:这部文学传记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发明杂交水稻的科学家的平实的生平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世人尽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本书的写作是作者在与袁老先生本人亲自聊天后,掌握详尽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本书利用大量作者亲自采访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艰难探索杂交水稻的历程做了生动的叙写,并展示了其诙谐多彩的生活、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光明磊落的胸襟。值得广大读者阅读、学习。
04《“非常”农民:当代神农袁隆平》
朱仰晴编著
现代出版社,2011
馆藏地:逸夫馆、中心馆
简介:我成功的秘诀:知识 汗水 灵感 机遇=成功 我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板,3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不会锻炼的人也不会工作。一个人的身体好坏与他的事业成功与否是成正比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解决21世纪的吃饭问题,唯一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科学家的心中必须装着祖国和人民。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如果太自私,对社会、对人没感情,不行。人要正直、要乐观,对国家、对人类都要有感情才行。
05《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席德强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馆藏地:逸夫馆、中心馆
简介:本书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袁隆平的科研故事。全书分为“追梦人生”、“求学之路”、“曲折的科研之路”、“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辉煌的成就,做人的楷模”几个章节,全方位地介绍了袁隆平的成长经历、科研历程。本书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图书,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勤奋努力向上的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用简短的故事、简洁的语言全面讲述袁隆平院士的成长经历和科研历程;通俗明了的科学分析使读者轻松明白袁隆平院士的水稻育种工作,在脑海中跟着院士的思路去育种。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袁隆平用这句话勉励青年,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国人为梦想前行。播撒下心怀人民、爱党爱国的“种子”,用汗水浇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就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禾下乘凉梦”,我们一起追!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屠呦呦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出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
01
《屠呦呦传 中国首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屠呦呦传》编写组
人民出版社,2015
馆藏:中心馆、逸夫馆
简介:《屠呦呦传 中国首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是首部全面完整记录屠呦呦女士人生经历的传记。全书通过对她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学生等的探访,以及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杰出女科学家成长、学习和工作的独特经历。他们的亲身讲述,也大大丰富了本书内容,更好地引领读者走进屠呦呦的心灵深处。全书分“呦呦初鸣”、“向医而行”、“矢志寻蒿”、“中国神药”、“享誉世界”等6个部分,清晰记录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坚守科研寂寞、“久久寻蒿”、终于发现青蒿素的艰辛过程,以及屠呦呦斩获诺奖给当代人乃至后人所带来的深刻启示。书中还附有屠呦呦赴瑞典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时在卡罗林斯卡学院发表的演讲全文。该书语言通俗易懂,收录了大量珍贵照片,图文并茂,是广大读者认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生动读物。
02《屠呦呦:理想治愈世界》
王路著
红旗出版社,2016
馆藏:中心馆、逸夫馆
简介:屠呦呦在饱经战火洗礼的童年,萌生了治病救人的理想。为了战胜疟疾这个恶魔,她以身试药,远赴边疆,在实验室中饱经挫折,艰苦奋斗,最终寻找到了一种救治了全世界2亿人的“中国仙草”——青蒿及其精华青蒿素。这是一首诺贝尔奖获得者、伟大科学家成长的史诗。《屠呦呦:理想治愈世界》一书在采访屠呦呦及同事、亲友的基础上,集合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还原了一位本真的中国科学家执着追求科学真理的故事,展现了诺贝尔奖背后的梦想、汗水、智慧、勇气、牺牲和团体协作——一种当下中国急需的精神上的“青蒿素”。
推荐语:
《屠呦呦:理想治愈世界》这本书真实地记述了屠呦呦女士从呦呦小鹿成长为挣脱缠足束缚的先进女性,从土生土长的学者成长为伟大科学家的动人故事和艰苦历程,展示了感人至深的励志心法。成就和付出是成正比的,付出越多,成就才能越大。伟大的成就必有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她的精神价值不亚于青蒿素的科学价值。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 院士
03《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屠呦呦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馆藏:中心馆、逸夫馆
简介:本书是部系统阐述青蒿素的发现和发展历程的专著。全书共分四篇二十六章,分别为“青蒿”、“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及“其他青蒿素类药物研究进展”。从青蒿的本源,青蒿素的原创发明,其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的创制及其后的青蒿素类药物研究系统论述。旨在明确表达青蒿素的发现和发展历程。本书由主要发明者及其研究团队的一些成员所编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供医药工作者和从事创新性研究的其他领域的学者参考。
04《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
饶毅、张大庆、黎润红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简介:本书全面、深入、客观地呈现了屠呦呦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科学背景和研究历程,与青蒿素研究一般历史记述不同的是,本书还特别介绍了我国抗疟药研究先驱张昌绍先生的科研生涯以及20世纪40年代张昌绍研究发现抗疟药常山碱的故事。书中忠实地呈现了当年亲历者的回忆点滴,旨在让国人多方面了解青蒿素的研究历史,以及在抗疟研究中,两代中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上难以割舍的传承。
编辑推荐:
《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一个诺奖牵出了一种疾病、两位英雄,都是一样的分离、一流的研究,两味中药,两种结局。同一种文化、两段历史中展现中国学者的艰辛,记录中国科学的进步。
05《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
张剑方主编
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
馆藏地:中心馆、逸夫馆
简介:本书主要由十个部分组成:“523任务及其历史贡献”,“523任务研制出青蒿素”,“组织大会战创高速度”,“丰硕的成果历史的丰碑”,“鉴定会宣告青蒿素诞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通向世界道路曲折”,“为了造福全球疟疾病人”,“回顾历史启示良多”,“青蒿素荣誉属集体”。介绍了青蒿素研发的全过程。523任务是在一个特殊历史的条件下,由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一个科研集体,在全国523领导小组统一管理下共同执行的一项特殊的使命。经过13年(1967-1980年)艰苦奋战,这支队伍研制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疟疾预防、治疗、急救药物,并取得其他科研成果100余项,在圆满完成此项任务中,从中国医药宝库中发掘出了新一代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说:“屠呦呦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一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她对中药的专注与执着,对科研的坚守,是她成功核心要义。屠呦呦对中医药的热爱、忠诚,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告诫我们中医药研究者要沉下心来,敢于守住寂寞,坚持不懈刻苦攻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新突破。”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他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01《钱学森力学手稿.7》
钱学森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06
馆藏地:逸夫馆
简介:《钱学森力学手稿》共十卷, 包含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草稿, 包括扁壳、球壳和圆柱壳屈曲分析的公式推导和数值演算。第二部分是手稿, 涵盖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火箭技术、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等领域的部分学术论文手稿、打印稿和讲义。本册为第7册。
02《钱学森的航天岁月》
石磊等著
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11
馆藏地:中心馆,逸夫馆
简介: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述了钱学森冲破阻力回归祖国、引领中国航天创建和发展、为“两弹一星”呕心沥血的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还原了钱学森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流金岁月。
编辑推荐: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丛书:钱学森的航天岁月》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享誉世界的历史性贡献和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作者用准确、生动的笔触,叙述了钱学森负笈美国从事空气动力理论研究和火箭工程实践、冲破阻力回归祖国、引领中国航天技术创新发展、为“两弹一星”横空出世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钱学森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流金岁月。书中首次披露了许多尘封档案和珍贵图片,更加彰显出钱学森伟大的爱国情怀、创新思想和人格魅力。解读钱学森的航天岁月,方知中国航天走上成功之路的历史真谛。
03《钱学森》
叶永烈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馆藏:中心馆,逸夫馆
简介:钱学森曾被美国海军部副部长称为“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绝无仅有,何况他还不止“抵得上五个师”。中国实现强国之梦,钱学森功不可没。《钱学森》是关于钱学森传奇一生的生动写照。全书图文并茂,史实准确,笔触细腻,引人入胜。《钱学森》既是厚重的史著,记录了共和国“两弹一星”的艰难历程,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以及鼓舞广大年轻读者蓬勃向上的励志之作。
04《钱学森的科技人生》
孔祥言著
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馆藏:中心馆,逸夫馆
简介:《钱学森的科技人生》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记述了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钱学森近百年波澜壮阔的一生。
全书分求索篇、大任篇和凌云篇三部分。求索篇讲述了钱学森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立志报国、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立志航空救国,留学美国,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学习尖端科学技术的过程。大任篇讲述了学业有成、闻名世界的钱学森历经艰险返回祖国后,在党的领导下,带领我国科研人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创我国航天事业,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作出卓越贡献的过程。在凌云篇中,记述了退居二线的钱学森创建系统学,提出大成智慧学和大成智慧教育,并创建沙草产业的过程。
05《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
凌福根编
科学出版社,2011
馆藏:逸夫馆
简介:《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编录了钱学森从1933年开始撰写的散见于报刊的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方面的文章、讲话和随笔,以及内容涉及该领域的主要书信。钱学森1945年前后为美国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撰写的咨询报告《迈向新高度》中的7个部分,也首次译成中文收入《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另外,以附录形式介绍了《钱学森文集》、《导弹概论》、《星际航行概论》等学术著作的主要内容。《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比较系统、完整地展示了钱学森在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贡献。
《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采集文献时间跨度大、散布范围广、内容基本完整,可作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领域科研工程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钱学森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献收藏价值。
06《钱学森书信》
涂元季主编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馆藏:中心馆
简介: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诸多技术科学领域都有突出成就,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并因此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老的一生都在履行着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平凡而伟大的誓言:“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也使这位科学大家被人民爱称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书信》辑录了钱老从1955年归国以来至2000年的各类书信,真实地向公众展示了钱老的思想历程、人格魅力,是钱老为我们社会奉献的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的客观记录。该丛书的出版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总装备部等诸多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该丛书也被列入了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钱学森老先生的书信内容广泛、思想深刻,不但可以对广大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作者的科研工作起到指导、启发、参考的作用,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一定会起到价值引导、人生启迪和事业激励的作用。为了帮助您能更快“走近难以企及的科学大家”,这里我们摘录了由钱学森老先生的秘书涂元季同志所作的《钱学森书信》丛书的前言部分,让您了解《钱学森书信》丛书的精华与要旨。
《赠钱学森》
郭沫若
大火无心云外流, 登楼几见月当头,
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
突破藩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
从兹十二年间事, 跨箭相期星际游。
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谢希德
有一位女性,几乎终身与病痛相伴相随,为了深爱的祖国,为了钟情的事业,倾尽了毕生的才智和心血,无怨无悔。她就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我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谢希德。
01
《谢希德传》
王增藩,刘志祥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馆藏:中心馆,逸夫馆
简介:谢希德院士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表面物理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谢希德是新中国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是一位富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家,她的桃李满天下。谢希德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她关注并投身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为复旦大学和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谢希德传》资料殷实、照片珍贵、情感真挚、文笔优美,多方面展现了谢希德院士的生平业绩和人格魅力,读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是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励志之传记作品。
编辑推荐:
《谢希德传》叙述了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谢希德的一生。从远涉重洋海外求学,到学业初有成就,她一生勤学不辍,她倾尽一生的精心于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研究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女大学校长,她又肩负起了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重任。她的人格、师德、高风亮节以及不凡成就时时激励我们!
02《师表:回忆谢希德》
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
馆藏:中心馆,逸夫馆
简介:谢希德(1921—2000),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七届上海市政协主席。她为我国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本书集纳了谢希德同志的学生、同事、家人、朋友所写“三亲”文章,讲述了谢希德的丰富人生、顽强精神、爱国情怀和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03《谢希德》
王增藩著
金城出版社,2008
馆藏:中心馆,逸夫馆
简介:她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她是我国表面物理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她是新中国任命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她以个人独特的魅力将“复旦”这个名字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所“东方的哈佛”。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学海泛舟、报效祖国、校长生涯、走向世界、真我性情、服务社会、青春永驻。
04《半导体物理学》
黄昆, 谢希德著
科学出版社,2012
馆藏:逸夫馆
简介: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有关半导体物理原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 半导体中电子的运动状态、统计原理, 在电磁场以及在有温差时的各种输运过程, 光吸收和光电导的现象, 非平衡截流子的运动等。
05《群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谢希德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馆藏:中心馆,逸夫馆
简介:群及其表示理论是处理具有一定对称性的物理体系的一种有力工具。《群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在论述群及其表示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群论在原子、分子和晶体等物理体系中的应用。全书共分五章,包括群和群表示的基本理论、群表示与薛定谔方程、完全转动群的不可约表示和角动量、论在原子结构方面的应用及空间群的表示与应用。
回首谢希德的一生,虽天赋其才,然而命运也带给她难以言喻的曲折和磨难,她用常人难以企及的坚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书写了灿烂、辉煌的一生。而她的一言一行,在艰苦奋斗的学子心中,种下了不灭的火种。
结语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看完书展的你,是否被老一辈科学家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科学家精神所打动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来南开大学视察时对南开师生的寄语: “我们现在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我们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希望你们脚踏实地,在新的起点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成为南开大学新的骄傲。”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情系人民,以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应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以实际行动致敬这些可爱的科技追梦人,铸就新时代国家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