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文章最后的防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修改—文章最后的防线

2021-11-21 19:31

来源: 曾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杜牧曾说:“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釆章句为之兵卫”,文章内容和个人积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更不必说文章组织的重要性了,只有多练笔,方能自如地使用词采章句,使文章光彩夺目。可是文章写作的最后一步修正却很少能引起人的重视,但有时这最后一步才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古往今来,但凡成就非凡的作家,没有不重视文章修改的,巴金先生更有言“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

远至两千年前的荀子,就有言“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而到唐朝,被称为“诗史”的伟大诗人杜甫更是表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后来,苦吟诗人的出现更是让修改诗文作品的风气达到顶峰。诗奴贾岛家喻户晓的“推敲”之思,成就了千古名句“僧敲月下门”;王安石“过”、“绿”的纠结也促进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千古流传……

而至现代,许多名人名作身上更是或多或少地有着文章修改的影子。保尔·拉法格在回忆伟大的社会主义奠基人—马克思的时候说:“他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的作品,他宁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鲁迅每做一篇文章,都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落统统删掉,他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只有寥寥几千字,但手稿中的修改竟是高达160处。更为让人震惊的是《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他将《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阅读后才付印,阅读次数竟高达500次!这是何等的耐性和执着,才成就了这享誉世界的经典。

当然,世界文学的历史上从来不缺乏挥笔立就、倚马可待的文学传奇,但更多的文学佳作都是苦心沉淀和修改得来的成果。就像上面所列举的例子,就如同贾岛、海明威那样,他们的才华并不算得上举世无双,传世之作也并不太多,留下来的却也大多都是苦心钻研、费心修改留下的作品。而即使文学素养达到了杜甫、王安石、鲁迅、马克思那样的高度,写了那般多的知名著作,也不能保证字字珠玑,无一字错漏。可见,文章的修改无关写作技巧和写作素养,苦心经营也能成就佳作。它是我们写作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部分,是哪怕名家都要仔细斟酌的存在,更何况是文学写作素养一般的我们?“三分写,七分改”,为文当应如此。

标点符号的使用正误、错别字的有无、材料运用的把握、文章结构的组成、中心思想的把握与偏离、用词、用句的正误……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修改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每一次修改,都是对文章的重新审视,都在强化文章文章的优点,减少文章的错漏。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黄金要经过淘洗才能够得到”。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一遍遍地对自己的行文手法和为文思维进行重新认知。这个过程,就像是对金子的淘洗:我们一遍遍地寻找着自己文章的最优解,由此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表情达意的最好方式,找到最合理的文章建构方式,加固自己写作的特色,提高对自我写作技巧和能力的认知。而这,也是修改这个举动对于为文者本身的反馈,是对自我写作能力潜移默化的提高。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