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些话震荡着我的心灵,久久平复后,才觑见那尽头竖立的塔灯在黑夜里明亮,而这路曲长,好像没有尽头。
鲁迅先生以他超凡的洞察力咀嚼着这个世界。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血腥与暴行,饥寒与欺榨,侵略与逼迫,光明还是黑暗,他总是见得比别人清楚,无人能身处世外,他深知其理。但他从不闭上眼睛,他直视着这个荒谬的世界,并以笔代伐,控诉着这个时代。他刚健的文风犹如利剑刺破了伪君儒的面目,同样也刺穿了这个社会,用咆哮和呐喊唤醒那些无知麻木的人。
翻开《野草》,走近鲁迅,惊叹于作者构思的奇特与精妙,着迷于作品的想象与升华。
光杆的枣树铁似地直刺天空,宛如光明消失前夕被黑暗吞没的影。书中如同荒野旷原般浓烈的时代剪影,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闪回。着夹衣,不见悲戚,追着哀呼的装哑的求乞孩童;救人们却将被人们钉杀受手足痛楚的神之子;终究冰封冻灭的死火又或是燃烧殆尽的死火;愧不如人却无人势利的狗的驳诘;举起投枪的战士与打着旗帜的君子;诉苦的奴才,敷衍的聪明人,还有无视人情无视权势的生猛的傻子........还有灯火下,烟篆中,左手捏着纸烟,右手挥笔,写着为军阀统治者所深恶痛绝的文字的鲁迅先生。
一星期我看完《野草》,巧的是当天11月10号,正是世界青年日。
青年之“青”是新生,是坚强,是希望,是沉潜蓄力,是厚积薄发;青年之“青”是在沙砾荒瘠之地埋下根,是在暴风烈雨里仰起头。
野草之生生不息何尝不是一种青春。鲁迅先生曾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而先生的青春也一并载入其中。他的青春是痛苦的,或是因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个性,或是因为年少时经历的家境的败落,而浮出水面的时代造就的丑恶人性,或是认清了当时的炎凉社会,目睹了中国的举步维艰,又或是在血液和毁灭中 破落的家国惨相。鲁迅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革命针锋相对,时局动荡飘零,他依然是个无所畏缩的战士,如《过客》中的过客,明知前方是坟,是死,依然选择踉跄地闯去;如《希望》中“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
《野草》这本书将时代的哀嚎苦痛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将鲁迅的大无畏的抗争战士精神刻画得深入骨髓。先生的痛苦我们去了解,不必深陷其中,而他的精神,青年需要无可推卸地研用与发扬。
就算这路悠长,没有尽头,仍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