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教育似水——读《道德经》有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上善若水 教育似水——读《道德经》有感

2021-12-13 13:55

来源:辅导员男哥微语 孟健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有时间读了《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字字珠玑,让我深深体会到国学的智慧与魅力。尤其是对于“上善若水”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纵观古今,“善”是中华文化最美也最打动人心之处。《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把对人性至善、至好的追求当做理想目标。而“水”是中华的文明之源,“水”文化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鱼得水逝,相忘乎水,鸟乘风飞,不知有风。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有“七善”——居住善于择地,心态善于沉静,待人善于仁爱,言语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干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水作为“道”的化身,在老子看来,水接近于人的道德情操修养,水代表着最高尚的理想境界,水的本性最接近于道。

水是最柔弱的。《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越柔弱的东西,越可以战胜坚固的东西。水是顺势而为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二,水是最善于变化的。《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三,水的变通,无孔不入,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只有柔性的东西才能渗透,刚性的东西无法渗透,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水的德性,善利万物而不争。无论居住何处,都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水,通透无暇,随着地势的起伏,很自然、自如、舒畅地流淌。水川流不息地流遍它所能经过的地方,使生命生生不息,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蜿蜒曲折,按照所选择的路去走,如“义”,水势盛大,好像永无穷竭之时,如“道”,奔流直泻,临深溪也毫无惧色,如“勇”,能够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如“法”,水盛满后,自然平整,如“正”,柔美而透明,可以流到细微狭小之处,如“明察”,不论何处发源,汇入大江东去,不忘初心,如“志向操守”。不洁之物因为它无私的洗礼,都变得洁净,如它善于教化和感化万物。时然而善发以为机,与时偕新以为行,故能圣人智慧光耀万世而不惑。

在老子看来,水接近于人的道德情操修养,水代表着最高尚的理想境界,水的本性最接近于道,我认为教育也应如水。

教师应有“上善”的人生追求,紧跟时代,肩负使命,手捧热诚,锐意进取,以塑造灵魂为己任,用生命之躯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以“上善”之行,那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自会“若水”无痕地潜入学生的心灵最深处,教育如同和煦的春风、润物的细雨轻轻地吹拂与滋润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由此呈现一个姹紫嫣红的校园。

善利万物而不争是教师最该具备的品质。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漫长的过程也许并不能换来富赡的回报,但有桃李满门和感化他人的回报使得这份职业如此神圣。教师的无私奉献如同水流般温柔拂过学生的生命,一齐书写人生的绚丽华章而不求回报。其次,水的极柔性是值得教师学习的。老子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是真正有力量的表现,教育需要这样的强大力量来帮助学生解决人生中那些锋芒毕露的尖角。或许教师一时的力量杯水车薪,但我相信深沉执著的教育将会一直左右逢源,无所不至。教师要爱护每一个学生,或睿智饱学,或聪颖善悟,或秉性敦厚,或柔顺恭谨,不论优劣,不论美丑,他们都是天空中美丽的繁星,它们梦幻般的光洒到人间,点亮一个奇异的世界。孜孜不倦的教师如潺潺流水,成为学生的依赖,犹如万物对水的依赖,却不自居其功。教师视学生为己出,感化着学生,不怀私念,就此而言,教师是渺小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又是伟大的。

对于古人的教育智慧品绎,在教育上最为基本的目的和旨趣是培养理想人格,以身立教,身教与言教并重,为人师表,一言一行皆传道。好酒自有窖龄,佳酿沉淀醇香。教育似水,微而无声,静水流深,是一种“浸润”式的渗透,如涓涓细流,入地无息却又孕育着大地。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