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时代书店:为城市点亮一盏不灭的阅读灯
无论寒暑,无论春夏,在美丽的鹭岛,总能见到那一盏不灭的阅读灯。这盏灯,跨越漫漫长夜,为奔波忙碌的市民送去光亮。这盏灯,穿过层层幕墙,向远道而来的读者立下航标。今天,请与我们一同走入纸的时代书店,感受阅读魅力,滋养人文情怀。
纸的时代书店于2013年4月29日正式开业,位于繁华的海沧阿罗海城市广场里。书店经营者希望通过“纸的时代”这一概念,表达对纸质阅读的态度和坚守。

(图01 截自“‘书香魅影’——厦门纸的时代书店”视频)
走入书店,一个高达九米的书架引人注目。书架依墙而建,于其间的各类图书摆放有序,犹如书的海洋。书架中部设有滑轨,一台扶梯与之相接以方便读者自行取书。

(图02 截自“‘书香魅影’——厦门纸的时代书店”视频)

(图03 来自网络,原网址不详)
抬头望去,过道上方的纸灯设计同样别出心裁。长短不一的细线从吊顶垂下,一端系着长尾票夹,将一张张白纸以特定方式组合起来。白纸随风缓缓飘动,光影斑驳,与不远处的“完整阅读,深度思考”标语相呼应。
书店主要以人文社科和艺术设计类书籍为主。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是历史文化的积淀,而艺术设计类的书籍则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的理解。
书店布局层次分明,图书分类别具一格。为了方便读者寻书,书店又将每一大类图书细分为多个小类。例如,生活美学类书籍便可分为咖啡、美食、旅游等专题图书。漫步其间,读者就能依据书架上“‘吃’很有得聊”、“‘烘焙’甜蜜时光”、“探索‘生活的哲学’”等趣味标签,迅速找到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

(图04 截自“‘书香魅影’——厦门纸的时代书店”视频)
“看展览、听讲座、参与文化沙龙”,小型的公共文化活动是纸的时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业至今,书店平均每年举办一百多场的讲座、沙龙、展览、读书会等文化活动,邀请过严歌苓、北岛、阎连科、熊培云、阿来、曹文轩、张大春、舒国治、阮义忠、林少华、卢勤、蔡澜、郑佩佩、张纪中、刘卓辉、祝勇、杨渡等国内外文人。在他们当中,有人讲诗,带着听众的思绪进入到哲学、数学和音乐的世界;有人讲世界史,从摩西和荷马讲到《海国图志》;有人讲自己的研究内容,如客家人、鼓浪屿和徽派建筑;有人讲油画和抽象画,介绍画作中的重要素材;也有人带着一把吉他,边弹边唱,并不时与听众交流。

(图05 截自“‘书香魅影’——厦门纸的时代书店”视频)
此外,书店还举办过许多场新书发布会和读者见面会。在这些活动中,读者和作者围绕生命、灵魂、创作、美、现代、焦虑、碎片、消费等关键词展开深入探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公益性是纸的时代的另一大特点。在公益方面,纸的时代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时常组织如自闭症儿童观影、公益市集等各类公益活动,并向残疾人士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
自2019年开始,书店针对自闭症特需群体,每月定期举办一场“星星儿”观影活动,让很多“星星儿”第一次走进电影院。
而“纸的时代·爱心书亭”则长期为残疾人提供“残疾人艺术文创展销”,并定期举办公益市集。在爱心书亭,书架上除了排列紧密的书籍,还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由残疾人士所制作的:羊毛毡、刺绣包、手绘音乐盒……这些手工艺品款式众多,不一而足。

(图06 小乔摄)

(图07 小乔摄)
与其他装修精致的民营书店不同,纸的时代更注重为读者营造安静舒适的阅读氛围,在许多角落设置了温馨的提示语。虽然书店的阅览区经常满座,但却无人喧哗吵闹。有人看书,有人带着平板电脑听网课,还有人埋头学习厚厚的专业书,使人不禁联想到临近期末时的图书馆景象。

(图08 截自“‘书香魅影’——厦门纸的时代书店”视频)
书店向读者免费提供座位和网络,这为周边的市民带来了诸多便利。儿童能在家长的陪伴下阅读图书,启发新知;学生能在安静的环境中复习课本,专心备考。
而市民也以温情回馈书店的无私,用行动表达对书店的认可与支持。像常驻书店学习的一些老客人,在书店举办公益活动时都会自愿加入书店后援团,成为书店的一名志愿者。
无疑,纸的时代是一个多元融合的平台,它兼具浓重的书香气息与深厚的人文情怀。书店经营者希望,每一位走进书店的读者,都能从书籍、展览、讲座沙龙,甚至从其他读者身上,阅读并感受到“净、静、境、敬”的价值所在——干净是一种品质,安静是一种力量,境界是一种方向,敬畏是一种信仰。
回顾书店的创办历程,经营者如是说道:“在书店筹备时,我们就对书店有非常多美好的憧憬。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朝着当初的憧憬稳步前进,初心依然。”
在繁华的都市里,在辽阔的天幕下,纸的时代宛若一盏明灯,点亮了城市的夜空,润泽着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