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岛书店采访:浮游于海面的孤屿,聚合于岛屿的灵魂
想在某一个清晨,逃离到纷扰的人世,沿着沙坡尾长长的巷道行走,偶尔可见路边的三角梅开得热烈,盛夏的阳光将行道树斑驳的光影透射于沙坡尾两旁商铺精心粉饰的墙面上,留下安静的模样。
在道路的尽头,你可以看见一幢不算崭新的淡蓝色小阁楼,门前挂着几盏红色的小灯笼,小灯笼上写着三个字——小渔岛。
这里是旧书辗转的孤岛,也是怀旧寻书者的天堂。淡蓝色的墙壁透视着关于书店的静谧故事,于炎炎的季节赋予人安定的力量。老旧铁门上写着“旧书买卖,回收交换”,叙述着这座孤岛存在的意义。喧闹的市集中,它是小小的孤岛,收留着经年岁月中不尽相同的故事。

·敬献孤岛上深吟浅唱的梦·
小渔岛书店的创始人老岛本名许志龙,曾经是泉州某小学的语文教师,他深爱阅读,闲暇时间喜欢流连各个书店,挖掘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珍藏。十年以前,他看见了《城市画报》上关于旧书收集的“荒岛图书馆”的报道,于是,他入驻沙坡尾,在其尽头的小阁楼中开了第一家门店——小渔岛书店。提及门店经营的原因,老岛说:“许多旧书因为各种原因不再版了,但它们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循环利用是体现并放大旧书价值的最有效途径,也为文化的存续保留了载体。”
在小渔岛书店的玻璃窗上,张贴着老岛关于旧书收集和共享阅读的理想,昭示他关于阅读、关于文字独特的情怀。他说:“希望更多的书不是被扔到回收站而是旧书店,让它们继续流通,继续发挥价值。”
而老岛之所以将书店命名为“小渔岛”,则多半是由于此处曾经是一个小渔村。日月光华,斗转星移,当年的渔村和港湾沉默囿于现代化的潮流,关于人事的故事却在小渔岛书店的一方天地之中悄然存留,于人们启封书页、攀登书店阁楼的每一个片刻熠熠生辉。

·敬献理想中难以磨灭的诗·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明媚的开始,也都有所谓的起承转合的发展。人们总是渴望追求平坦和顺畅,却在午夜和凌晨咬合的缝隙中疏忽了很多值得记忆的刹那;人们于忙碌的日子中期许平静的到来,却又在平静的年岁中怀念过往的忙碌,怀念过往与期许未来交织形成生命的含义,理想与回忆融合构成前行的勇气。
老岛最为难忘的经历必然是苦乐交织、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书店以公益为目的进行创立——读者可以在此处免费阅读书籍,也可以办理借阅卡进行对书籍的借阅。“读者捐赠20本书就可以享受永久免费借书的权益,也可以把旧书卖给小渔岛。”这样一来,小渔岛书店的公益性、盈利性和收容性都得到了较为良好的保证。
从一个空荡的小阁楼,到一方氤氲书香的诗意桃花源,书籍对闲置空间的填充,就像是知识对我们精神的补充。收集旧书、分类交易,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岛也涉足了曾经作为人民教师所不能接触到的领域。当然,理想世界的构筑总要以现实为支撑,在理想现实耦合的过程中,老岛也经历过无数的困难。
作为纯公益的运营空间,小渔岛书店在运营半年后迎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旧书越收越多,现金却流通不畅,房租成本也难以承担。面对这项问题,老岛于2010年底调整了运营模式,在继续保留社区图书馆功能的基础上,扩展了二手书的交易业务,“以书店养书店”。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老岛挖掘了互联网中的商机。2011年,小渔岛书店在孔夫子旧书网开了线上店。据老岛所言,线上二手书交易平台的兴起对旧书店的经营是一种冲击,无论是采购还是销售方面,旧书店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是对于旧书整体市场来说,其则是一种促进。

数据显示,2007年~2017年十年间,整个图书零售市场是稳步增长的,2020年上半年的增幅有所回落,但仍在10%以上。大众零售渠道分成网络和实体书店,网络书店的增幅非常高,今年上半年的增速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在20%以上。网上书店销售成为带动我国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2018年线上销售对我国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25.27%。1网上旧书店可以使外地读者也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书籍。物流业的发展为实体书的购置节省了时间,平台为销售实体书也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促进了线上书店的发展。老岛说:“小渔岛书店的藏书越来越多,有些在实体店并不好卖,但这不代表它没有价值,放在其他平台上可能就有人需要,而线上平台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老岛曾经尝试过各种途径维持小渔岛书店的经营,曾与人合作将小渔岛综合成书店、咖啡馆和青旅,后来却放弃了。他说:“这期间自有我的慌不择路,但静下心来才发现,书才是小渔岛的生命所在,我这个岛主,自然要为这个生命奔波,与书无关的其他事物只会虚耗小渔岛的生命。这些弯路也让我坚定了一项原则,小渔岛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提供餐饮服务。”
这样的心路历程并不代表困难的结束,某种意义上来说,关于书店运营的困难还在继续。提及现有的困难,老岛说:“因为厦门的房租太高,加上网络的冲击越来越大,这些为二手书店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城市中书店文化兴起,公益图书馆和其他书店零次栉比。我们只希望未来能买下一个小小的店面,让小渔岛书店能够更好地扎根下去。”维持小渔岛书店的继续飘流仍旧是老岛孜孜以求达到的事情。为此,老岛一边坚守自己关于诗与远方的梦想,一边努力地打磨现实给予他的“困难之石”。
老岛并未提及是否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刻,但小渔岛书店于小巷尽头的坚守,和陈旧阶梯旁大量积累而起的书籍已经证明了一切。狭小的平台拘不住老岛对于生活的热爱,也拘不住老岛与书籍灵魂的撞击。细细想来,陈旧书页的魅力和灵动思想与人的碰撞,是促进老岛坚持下来的重要因素。
[1] 李玟,宋宁,刘雅欣.实体二手书店新型销售——以南方地区大学校园为例[J].现代商业,2020(35):3-5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曾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书店。世界上有不计其数的书店,每一个书店都被不同书店填充,但每一个书店又都不尽相同。逛书店的过程也是一个逛展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顾客可以明知店主的偏爱和喜好,在其细枝末节的分类中了解他的文学素养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从而描摹出店主的形象。
在小渔岛书店的玻璃橱窗上,张贴着其推荐榜单。每本书后面都标注着书籍的作者。这些书籍包罗古今中外,涉及范围较广,其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老岛曾作为人民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着其作为文学爱好者对于文学的独特见地,而步入小渔岛书店,观察图书分类陈列的方式,则更能深入至老岛的思想深处。

老岛介绍道,店里的六万多册藏书主要有4种分类陈列方式:一是按类型分,如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艺术学等;二是按照出版机构分,如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星出版社等;三是按照读者群体分,如文艺青年、作家书单、学者藏书等;四是细分到具体作家,有一些知名作家的专柜——这个维度则体现了老岛的个人偏好。他这样说道:“喜欢的作家都有专柜,讨厌的作家一本也不要。”老岛鲜明的个性赋予小渔岛书店不同于其他书店的特色,使其成为了具有自己生机的“树叶”。
老岛眼中的二手书具有独特的价值,正如前文所述,许多存留于小渔岛书店的二手书已然不再版了,但其却依旧有难以磨灭的价值。比起新印书籍,陈旧二手书上或有细细的批注,或存留着之前读者生活的痕迹,二手书将不同的拥有者串联,在素未谋面中谱写着人与人之间的浪漫。
沿着小阁楼的旧楼梯,登上书店的二楼,“泉南文献馆”几个字静静铺陈于眼前。阁楼中的壁灯挂在墙壁上,等待着某一个漆黑的夜晚亮起,宛若渔岛上的灯塔,安定正在漂浮中的岛屿。泉南文献馆是小渔岛书店“馆店结合”的象征。泉南文献馆中藏书上万,正是从2010年开始,老岛就留意收集闽南地方文献的结果。他说:“作为一个闽南人,我自认为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作为地处闽南的文献馆,泉南文献馆将闽台文献作为特色,书店每年定期于此举办文化沙龙、读书会等活动,促进读者间的文化交流,还开设“学习闽南话”公益课堂,设立“闽南文化保护奖”,希望能促进闽南文化的推广。在此处,大家常常可以看到五六岁的小朋友到零九十多岁的老爷爷进出,大家欢聚于此,共同享受阅读,共同认知城市,共同恣意洒脱地生长。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漂浮在广袤无垠的海面,所幸我们有家园,有生养我们的土地。年少穿越长街长巷,老迈时逐渐想起,那些曾经走过的道路,在积年后化作我们对于家园的思念,一点又一点地推动着我们去为自己的家园做一些什么。闽南是老岛的家园,老岛在记录中了解自己生发的地方,在回忆中寻觅自己心灵的寄托。泉南文献馆是顾客眼中的文献记录地,也是老岛心中的信仰归宿港。
谈及对于小渔岛书店的期待,老岛说,他想将小渔岛书店打造成一个旧书的天堂,希望能在未来买下一个小小的店铺,让小渔岛书店更好地扎根下去。诗与远方不该被现实束缚手脚,正因有老岛这样的经营者,我们才拥有了了解远方的机遇。
当启封老旧图书,我们在陈旧的字句与批注中,探寻书的启示,发现陌生人的秘密。当我们走出小渔岛书店时,夏风依旧,却有了些许平静和清甜的味道。小渔岛依旧在沙坡尾小巷的尽头,却显得不再那样孤独,因为这间小书店中有梦和理想,有令人沉静前行的坚定力量。于春日中吟诵春日的诗,在冬季里唱着冬季的歌,飘零于海面的温柔岛屿,永远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