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诚之心,攀科研高峰
近年来,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科研创新”,“立德树人”作为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全校广大教职员工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爱岗敬业、倾心育人、无私奉献,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科研创新,科教育人观念不断提高,致力于通过更加优良的学科体系建设、科研团队、研究课题来深化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
心无旁骛踏实地,孜孜不倦求真理
2021年,许广魁教授主持申报的项目“极小线性码的构造及其应用研究”更是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荣耀加身亦是使命担当,在教育与科研的道路上,稳重求进,踏实前行,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带领着学员和学校不断向前迈进。
(图片来源:刘梦情)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着,必浚其泉源。”科学成就立足于扎实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三位一体”方成“学问”,但是保持时刻思索,时刻询问的意识对科研来说也倍加重要。 正如许教授“永远享受一个人的思考”,他谈及:即使课业繁忙,教学任务紧张,但只要有闲暇时间,就会去想数学问题。坚持不懈的思考和钻研是创新思维必备的条件,也是每一位科研人员和高校学生必须的素养,即使道路艰辛也不断摸索,未曾放弃终走向光明。许广魁教授主持了“基于布尔函数的线性码构造研究”、“高非线性密码函数的构造及其应用研究”等并取得相关成果。在《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Finite Fiel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等重要期刊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实践的成果既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坚持,更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加持,许广魁教授用行动向大家证明:走创新之路,必思考先行,这也帮助更多学子们找到正确的思路去学习。
“以师德为本,育数学精英。”许广魁教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自己为例,强调只有坚持正确的学科作风,才能在学科研究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同时他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主动带领学生们参加了“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建模竞赛”等多项学科竞赛以帮助学生们加强合作、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长达十几年的教学中,许广魁教授以身为教,悉心指导。学生们也以许教授的教诲为引,点滴积累,点滴成长,伊始贴地小苗,终成苍天大树,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亮。
“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德才并重方能育人,育才,钻科研,成大道。许广魁教授多年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科教事业上不断奋进,真正树立了以才治学,以德树人,以勤练学问的高尚品质。“路途尚遥远,前途更璀璨”许教授更加展望与期待学校有新的变化与发展:优化体系、引进人才、培养学生、组建团队。未来的每一步有目标更有阻难,未来的每一天有憧憬更有艰辛,但许广魁教授本着初心未改,脚踏实地的信念,必将带领学校走向更好的明天。
春晖遍泽桃李树,硕果满挂琼瑶枝
2020年,淮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科研工作带头人、乡村振兴科研创新团队骨干方曙光博士主持申报的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失独老人社会政策重建研究”,已获立项公示,这是方博士继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于2020年元月结项以后第二次成功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也是乡村振兴科研创新团队获批成立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项目。
(图片来源:李馨悦)
从起点看提高,从入口看出口,从基础看发展。方曙光教授一直潜心失独老人的社会研究,这不仅是学术课题,更是引发社会关注、引导社会思考的一类标志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国家稳定,人民幸福至关重要。方教授关注到失独老人的社会问题缺乏相关政策的及时更新,便开始投身于问题的解决上,多年的研究开创了理论,找到了方法,谋划了对策。科教融合,创新型教学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必须手段。研究经验被方教授融入课堂,上课时他与学生一起分享研究成果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作为老师,教书亦育人,育国家栋梁之才,育社会担责之士。让更多学子可以意识到人生的价值更应发挥在社会、国家事业的助力上。所谓人文学科应体现人文关怀,学习人文学科更应将关怀投身在实践上,学科下的学子们更需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为挖掘和解决问题出才、谋智。
在教学和科研上,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科建设和课题研究,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挖掘,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群众的关注,来推动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方曙光教授保持清醒和自觉,时刻严格约束自己,是一种高尚素养和修为。严于律己,贵在一以贯之,难在坚持不懈。方教授一直都以身作则,做好自己,带好团队,引好学生,处好问题。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青年学子是国家未来之栋梁,民族未来之希望。只有培养好他们,才能让其投身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上,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从课堂到生活,从教学到科研,每一步的扎实前进都离不开方曙光教授的坚持与努力,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与坎坷,但初心未改,仍砥砺前行,为学校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尽心尽力。
鹤发银丝映日月,伯乐诚心育英才
2020年,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王凤武教授主持申报的项目获批面上项目资助,这是王凤武教授第2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图片来源:许恒妍)
“凝神聚力抓教学,持之以恒抓安全;以人为本带队伍,一心一意谋发展。王教授不仅是“物理化学”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化学”省级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负责人,还是淮南师范学院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负责人,校拔尖人才。“如春蚕无怨无悔,毕生献给教育事业;像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才。”王教授从教多年,一直坚持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他认为科学研究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物质基础,来提高教学质量。王教授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思维方式的学习。他鼓励学生和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带领学生做科研,更为直接的理解理论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科研春色难关住,一地芳菲汗水栽。”王凤武教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有着渊博的知识、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科研基本能力。在科研路上,王凤武教授一直保持着初学者的姿态,以赤诚之心,攀科研高峰。“一朝习惯,万事易办。”王凤武教授作为淮南师范学院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老师,这与他长期以来养成的良好习惯密不可分。“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活。”王教授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科研工作中。在教学以外的时间里,他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王教授说:“由于几十年的习惯养成,如果哪天我没去实验室,就会感觉那天有件事没有做。”多年来王教授一直从事电极材料的制备、表征、电化学合成有机物及有机废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正是王凤武教授在科研路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最终得以收获成功。他一直和学生强调,“我们做科研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做科研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能够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达到你心中的理想效果。”
淮南师范学院一直以来大力支持各项科研项目的发展与推进,坚持以创新带动教育,以科研促进发展的理念。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团队的通力合作,三位教授自身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共同推动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关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就,推动了学校的教育和科研全方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