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从三星堆到金沙:成都平原青铜文明中的中原文化背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讲座回顾|从三星堆到金沙:成都平原青铜文明中的中原文化背景

2021-12-20 15:09

来源:湖南大学全民阅读研究中心 李恒 王诗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岳麓讲坛”(中国传统文化版块)是湖南大学开设的高端人文讲座,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所有讲座面向社会开放,致力于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和专业美誉度的人文教育品牌,目前由湖南大学刘舸教授主持。


2021年12月10日晚7时,受湖南大学全民阅读研究中心邀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老师莅临由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从三星堆到金沙:成都平原青铜文明中的中原文化背景”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湖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舸教授主持。

张昌平教授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昌平教授的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和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目前负责盘龙城大遗址考古。著有《方国的青铜与文化》《曾国青铜器研究》《商周时期南方青铜器研究》等。

讲座伊始,张昌平教授从考古学角度出发,通过二里头、盘龙城、三星堆及金沙等地的青铜器,分析从夏代到西周早期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讨论青铜文明在长江流域的进程。

青铜文明在长江流域的进程

长江流域的文明化进程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张,这种趋势与中国的地理格局密不可分。总体上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向西发展受限,所以文化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大陆。宏观层面,早期中原王朝的中心在黄河流域中游,其南下的过程基本上是直线式前进,长江中下游地区首当其冲受其影响,进而影响到上游和下游地区。

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势力南下的进程,落实到考古学文化层面展现为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文化阶段。二里头遗址是一个具有王都气息的中心聚落,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区域。二里头是一个广域王权国家,这意味着在政治中心之外还有地方性的中心,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中心就是盘龙城遗址。

中晚商时期,长江流域形成了自身的青铜文化。在中原技术输入的影响下,南方一些半自治式的地区获得了来自中原的青铜技术,由技术输入所促成的青铜文明包括新干大洋洲、广汉三星堆等。这些南方的青铜文明中心,在中原技术的支持下按照自身观念来生产青铜器。

祭祀者与被祭祀者内部具有等级划分

金沙曾发现小件且碎裂的青铜器,以及杂乱摆放的祭祀物品。从物品所处位置,以及有可能是为祭祀者提供的小块空地分析,当时是有祭祀者在附近的。而三星堆的祭祀坑则是方正平铺,摆放也井然有序,没有设置祭祀者站立的空间。金沙青铜碎片的复原件和三星堆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张昌平教授推测两地的祭祀活动同属一套祭祀流程,三星堆必然也有类似金沙物品碎片的祭祀活动,通过考古发掘可对两地祭祀进行互证。

三星堆1986年出土的器物主要包括蕴含商文化的尊和罍,以及一批与人象相关联的青铜器,此外尚有神树、祭坛一类青铜器和部分玉器等等。纵目青铜人面可能是祭祀者心目中被祭祀者形象的投射,神树和祭台是陪衬性的场景,小型人物的形象则象征现实中呈献祭品者,青铜大立人代表引导者,相当于三星堆的王,依此理解就能阐释一个完整的祭祀链条。

三星堆出土的尊和罍看似属于中原文化,但其纹饰结构与和中原文化有系统性的差异,几乎可以肯定三星堆尊和罍的制造理念并非来自于安阳,而是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类尊和罍的分布沿长江流域一直到达成都,以及沿着汉水流域到达城固,勾勒出一条非常清晰的传播路线。

成都平原青铜文明的格局

在成都平原,从三星堆文化开始形成了拥有诸多小方国的集团,这些集团具有相同的社会功能。晚商时期,三星堆与金沙同时存在,但是三星堆所代表的政权更加强势。到西周早期,有竹瓦街、金沙等文化中心。此外,三星堆的发现与发掘显示,西周早期三星堆文化并没有完全中断。类似三星堆这样的小方国在政治上是独立的,而在文化层面则对中原文化抱有仰慕之心。张昌平教授指出,以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彭州竹瓦街遗址等为代表的青铜文明,从技术到价值系统仍然倾向于中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若将三星堆看成是和中原文化距离最远的点,其间有一个次远的点,以及一个和中原文化联系特别紧密的点,无论距离远近,这些文明在价值观念层面都认同并仰慕中原文化,进而使得西周的文化影响扩展至仍保留着晚商时期地方青铜文明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讲座过程中,张昌平教授通过丰富的青铜器照片并结合自身的考古经历,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娓娓道来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丰富面貌,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