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南到边境,方子依成为了西藏巴嘎乡第一名“国门警花”!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知识

从中南到边境,方子依成为了西藏巴嘎乡第一名“国门警花”!

2021-12-22 08:58

来源:中南云麓谷 张怡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今年2月,国家移民管理局组织新警到艰苦边远地区实践锻炼,方子依毫不犹豫申请要去西藏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愿望实现了,但令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成了阿里巴嘎乡第一名移民管理女警官。

方子依是东莞边检站的一名“95后”女警,一名看起来瘦弱的女孩,而她内心的强大,给了她足够的动力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国门警花”。

东莞边检站民警 方子依

方子依是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2013级本科生,原本可以按部就班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她却在人生路上来个大拐弯——报名参军入伍,并通过士兵转改考试,进入移民管理警察队伍,分配至东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六队。

“这个小女孩有股冲劲儿!”副队长陈显宁说,队里对年轻同志会给予更多的锻炼和培养,而不管给方子依分配什么任务,她从来都不思前虑后,总是抱着先干了再说的态度。

东莞边检站专项勤务现场

方子依所在执勤队,主要负责出入境证件研究、出入境大数据核查、执法办案等工作。她的移民管理事业便是从认识200多个国家代码和国徽图案的记忆之路开启的。

国徽只是一本出入境证件最基本的元素,如何辨别一本证件真伪,却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一本证件的纸张印刷、装订技术、塑封方式、防伪特征等,每个细节都是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方子依验放旅客

对于刚刚毕业不久的方子依来说,开始面对全新的职业领域,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磨炼。但是,在前辈们的带领下,她结合工作实践,围绕技术难点,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借用各种证研平台掌握技能,积累知识。这两年来,她像海绵一样,汲取着大量的证研知识,并慢慢摸索出了门道和经验。

2020年4月,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方子依虽然还不是正式党员,但是,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她,第一时间要求与党员突击队一起,参加白云边检站的轮勤轮训任务,坚持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方子依在白云边检站轮勤轮训

同年5月,在该站受领验放台胞入境专项勤务时,方子依又一次主动申请要到火线之上,每天连续几小时穿着防护装备坚守在战“疫”一线。衣服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每一寸地方都湿透数遍,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干劲。

“使命光荣,辛苦值得!”方子依在执勤日记里写下:要向合格党员靠近,就应该在关键时刻挑起重担子、啃下硬骨头

主动找苦吃

西藏阿里地区海拔约为4500米,含氧量不及内地的50%,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印交界处,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

方子依拍摄的西藏风景

当方子依申请要去阿里边境管理支队实践锻炼时,组织上退回了她的申请,建议她再三考虑换个地方,亲友们也拿各种难以想象的艰苦事例劝告她别自讨苦吃。

“这不是头脑发热的决定。”面对大家的担忧和劝告,方子依快急哭了。原来,当时喀喇昆仑戍边精神感动着所有的中国人,18岁戍边英雄战士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同样也写进了方子依的心里。

情怀跟年龄没有关系,跟性别更没有关系。能在最好的年龄,到最艰苦的边境地区实践锻炼,学习和感受戍边民警的信仰和精神,她不想错过这次“吃苦”的机会。

终于,她踏上了前往西藏阿里之路,海拔直接上升4000多米,要吃的第一个苦,就是克服高原反应。

方子依初到西藏阿里

刚抵达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时,方子依稍一活动就头痛欲裂,寒风一吹就恶心干呕,胸闷胸痛也是家常便饭,头一个星期,基本上靠抱着氧气瓶度过。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相互照顾,方子依很快过了第一道难关。

“我是那里第一个‘吃螃蟹’的女同志。”在阿里边境管理支队集训结束后,方子依被分到了巴嘎边境检查站。当时实践锻炼的民警们都争先恐后要到海拔最高、环境最苦的地方去,方子依因为被分配到了一个从没有女同志待过的地方而异常兴奋。

巴嘎边境检查站,位于219国道和207省道的交汇处,四周植被稀薄、风沙肆虐。从阿里边境管理支队到巴嘎边境检查站,山路崎岖、路途颠簸,车程6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下车后,方子依一下就陷进膝盖那么深的雪里,从那刻开始这个没怎么见过雪的南方女孩,在那里几乎度过了6个月的漫长冬天。

方子依(右)和同事走访牧民

愿意找“事”磨

巴嘎边境检查站自建站以来从未有过女同志,这就意味着方子依不仅要面临高寒缺氧,还要面临物资匮乏。极端天气频繁,导致时常停水停电,每周一次洗浴的机会,还要驱车前往20多公里的乡里。上厕所也只能依靠户外搭建的小平房,厕所的门还是因为这批女同志来了后才临时装上的。

“这种沉浸式生活,真是可遇不可求。”方子依笑着说。实践锻炼的那段日子,每天晚上出门上厕所,抬头能看浩瀚星辰,望远能见皑皑雪山,侧耳能听阵阵狼嚎,她觉得这种原始浪漫很是治愈心境。

夜幕下的皑皑雪山

工作上,巴嘎边境检查站主要负责玖玛沟到恰巴隆山口这段巡边路,路途90余公里,辖区仅有28户牧民。方子依主要在辖区开展边境管控、社会面防控、群众走访排查等,除了采集民情、记录边情,还经常帮助藏牧民干活、修房子、修帐篷、赶牛羊等等。

“其实每天都在跟孤独做斗争。”这是方子依实践锻炼最大的感触。在雪域高原时常没有信号,终日与百余人打交道,从开始觉得牧民的名字难记又不好区分,到在路上随便遇到一个,都能老远的喊出名字,甚至连辖区内几头“眉清目秀”的野驴,她都能分辨出来。

一次,方子依和巴嘎边检站的民警们在日常巡逻,正当车行至玖玛沟深处时,有一段山路结冰了,大家只能下车,在湿滑的冰上,顶着大风步行,与其说是步行不如说是爬行。方子依便是一小截一小截地徒步前“挪”,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几公里的路程,硬是走了几个小时。

方子依(右二)与同事边境巡逻

回去的路上,教导员感慨说这比以前好多了,随着西藏建设得越来越好,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现在有大部分路段可以驱车行驶,以前全程都要靠徒步巡逻。巴嘎边检站曾经就有一个年轻的战士,在执勤中,山石崩落,为了救助两名藏民,自己跌落山河,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巍巍雪山上。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方子依说,在戍边实践锻炼的这段日子,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这里地处偏远,十分艰苦,常年驻守在这里的民警,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做了什么,但是,他们始终坚信,什么也不说,守护祖国无须多言,边境稳定,人民安康就是他们最响亮的回答。

制作|张怡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

图片|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中心

校对|张伊静 杨林芝

责编|向美玲贺林豪 闵迪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