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纷至·冬至 | 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
冬意方盛,至寒难休
玉蟾冷,晓风残
湘水漪涟,枯木婆娑
炊烟紧,盼春来
小星带你看节气
今日冬至
冬至三候
数九隆冬如约至
无情凛风侵骨寒
《月令七十二候解集》有云
冬至,十一月中
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一候蚯蚓结
二候麋角解
糜鹿同科,阴阳不同
糜角朝后,是以为阴
冬至一阳生,阴消糜解角
冬至第二候候的是
天肃石寒阴气盛
茶香炉暖待阳生
三候水泉动
阳气初生
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
尚且温热
泠泠泉音,萦绕不息
严冬纵寂,可盼春期
冬至第三候候的是
岁末泉始动,兰时燕将回
冬至诗词
一岁将尽,历尽千帆
万般种种,感慨丛生
妙语连连,字字珠玑
古韵悠悠,纸短情长
今天,小星带大家一起走进古人的冬至
减字木兰花(冬至) 宋·阮阅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 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 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小记:云卷云舒,长日将至,小窗犹凉,铜壶减筹。冬日未尽,春时温暖已然氤氲在字里行间。
冬至夜旅怀
宋·杨齐
乱霜如叶扑窗寒,
愁到心如欲断弦。
凤管阳才一声起,
蟾轮月已九分圆。
拥炉酌冻酒相对,
攲枕背残灯未眠。
乞得晓钟西拜望,
露中香为祝亲燃。
小记:跋山涉水,漂泊他乡,从此,家乡只在回忆,亲友已是故人。愁如江水,舴舟难载,对影成三,只道是世事无常,往事随风。冬至夜,情意浓,且斟半杯浊酒,借燃香晓钟,送我一腔思绪,归我眉州故里。
诗有尽,情绵长
愿这诗词,能在这冬至的寒风中
给你带来一种别样的温暖
冬至节俗
寒风中油烟街拉起大横幅
冬至不吃饺子
冻耳朵没人管
行人驻足
为这约定俗成会心一笑
那么就请大家跟着小星一起
去了解冬至节俗吧
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而今虽说盛世少饥绥,但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再加上饺子确实能够御寒,这个节俗就这么被保留了下来。
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一带,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有煮吃赤豆饭的冬至习俗。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仍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们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当下正值新冠反复,冬至吃下一口糯米饭,祈祷疫情早日过去。
九层糕祭祖
在我国台湾地区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这一习俗在我国沿海地区也常常可见。一夜乡心五处同,此刻我们虽相隔两岸,但却心心相惜。
防寒小贴士
寒风呼啸,寒夜渐长
白雨倾斜,白雪纷扬
裹上大衣,穿上棉袄
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引一缕暖意入寒冬
小星有几个小妙招
注意饮食规律
冬天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多喝白开水,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问题,但是也不要喝太多的水,否则会出现身体虚脱的状态,此外,可适量的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富含蛋白质及脂肪的食物,产生一定的热量有达到御寒的效果。
准备御寒物品
室内使用的热水袋,随身携带的暖宝宝,女生生理期期间必不可少的红糖姜茶……小小物件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冬天。怕冷的同学赶紧“码住”,现在就可以准备起来啦!
坚持锻炼身体
秋冬季节虽然有点冷 ,但是我们依旧要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因为它不仅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冬日已至
这个学期也在悄无声息中走到了尾声
小星温馨提醒
在度过冬至的时候
也不要忘记好好复习
以最好的状态备战期末
愿你取得理想的成绩
愿你的冬天温暖如春
愿你的一年硕果累累
END
出品:“星空”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海报:王薇
文字:苏宝雨 龙颖婷
编辑:王璇 闫炜炜
审核: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