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 吴岩:科幻思维是一种认知超越
“岳麓讲坛”(中国传统文化版块)是湖南大学开设的高端人文讲座,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所有讲座面向社会开放,致力于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和专业美誉度的人文教育品牌,目前由湖南大学刘舸教授主持。欢迎各界朋友提供专家讲座信息,可在公众号中留言推荐。
2021年12月15日下午15时,受全民阅读研究中心邀请,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老师莅临由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科幻思维是一种认知超越”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校文学院副院长刘舸教授主持。
吴岩教授现任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原任北京师范大学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作为科幻作家,吴岩教授曾获美国科幻研究协会托马斯.D.克拉里森奖、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是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其主要作品包括《中国轨道号》《心灵探险》《生死第六天》《引力的深渊》等。
讲座伊始,吴岩教授从中国科幻文学和艺术发展的变化谈起,2021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科幻产业总产值为551.09亿元,这证明中国科幻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吴岩教授由此指出,当前科幻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推动学界关注和思索科幻研究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这一核心问题。
一、科幻研究的核心问题及理论应对
吴岩教授首先在文学历史层面,从文人对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的思考这一点进行了追溯。吴岩教授发现鲁迅先生曾转译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并进一步指出当时文人对科幻文学的看法——“经以科学,纬以人情”。随之,吴岩教授列举了有关“科普性科幻”的几种观点:甄朔南“科学性是思想性的本源”这一观点,再现了80年代学界对科幻的质疑和批判;章道义、陶世龙和郭正谊则认为“科幻给人以一定的科学知识,并起着传播某些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作用,从而具有一定的科普功能”。接着,吴岩教授以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为例,在分享电影片段的同时进行专业解读,引发听众对《流浪地球》中科技的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由此指出科幻理论问题的重要性。
目前科幻理论存在“分割化”和“模糊化”这两种划分。在分割化中,科幻被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两种类型。吴岩教授引用大卫·哈特尔《硬科幻》一书对硬科幻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即硬科幻与故事外部的科学知识有依存关系:“硬科幻是关于真理的美,是关于描写和面对科学真相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之上,吴岩教授进一步援引了凯瑟琳·克莱默的观点来对这一阐释进行深化:“科学给予硬科幻的是一批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隐喻。”
关于模糊化,达科·苏恩文《科幻小说变形记》有言:“科幻文学是认知和疏离宰治的一种文学。”吴岩教授指出这为科幻研究的理论应对提供了新的切入视角。
二、科幻小说的“科学”危机及解决途径
面对科幻小说面临的“科学”危机,吴岩教授首先通过符号系统,对于科学和科幻进行了定义,并阐述了科学与科幻的关系——科幻是文学系统对科学存在的展现。吴岩教授强调,科幻中的科学只是一组文学符号中的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只是对科学的指涉,而非科学本身。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符号,是文学建构中出现的科学符号,小说中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而是科学的“像”及其背后存在的各种关系。吴岩教授进一步阐释像似的类型划分,而大部分科幻作品属于不完全像似。
关于像似意义的深度解读,吴岩教授提出像似是审视科学认知的驱动力,启迪研究者及读者要超越科学的知识本体,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观察科学、建构人文视角。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永远是人文主义的科学,因为人对科学的观察和叙事导致了像似性的联系。
三、科幻思维和科学思维及启发
针对科幻思维和科学思维的不同,吴岩教授指出科学思维介入文学产生的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采用科学视角观察世界和管理生活;而科幻思维则是科幻文学创作中普遍采用的思维形式,是对日常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双重否定。科幻在否定纯粹情感和关系思维上沿袭科学思维,相信去情感化、对事实关系的推理应该是面对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吴岩教授强调,正是由于科幻思维和科学思维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了科幻思维意义的生成。而科幻思维意义的目标,则是怀疑当前所获知的一切,并探知未知、未来、不确定的存在,是建构起面对未知与未来的智慧。
正如吴岩教授以《流浪地球》为起点不断发问一样,科幻小说的认知性在于能否激发“询问”,而不是能否找到答案。科幻研究的目标在于揭示科幻小说这种文类的意义所在,科幻思维则提供一种超越现实的办法。吴岩教授指出,科学研究应该让人的思想走向多元化和丰富化,而不是顺从于当前科学阶段性成果。
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针对“如何看待科技与人的关系”等问题,吴岩教授依次进行了严谨解答,赢得了现场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吴岩教授这一场深入浅出的演讲,为听众在科幻作品的阅读之外,思索科幻作品与科学研究的深层联系与异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远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