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儿童自我状态,绽放个人独特色彩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逃离儿童自我状态,绽放个人独特色彩

2021-12-24 16:25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 邓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仅凭书名便引起了我对它的强烈兴趣。这是一本心理自助的书籍,为读者介绍了人的三种状态,即儿童自我状态、成长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通过阅读这本书,将自我代入剖析,使我加深了自我了解,也促进了自我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蛤蟆先生是一位活泼开朗的人,却在某一天突然闷闷不乐,于是他开始向心理医生苍鹭求助,开启了他的治愈之旅。在苍鹭的分析下,蛤蟆先生发现自己一直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他总是以幼稚的思想去看待问题,而这本不应该是他现在所处年龄的想法,不断的自我否定让他越来越不自信,逐渐抑郁。无论是行为处事,或是一言一行,总像小孩一样,不懂得为自己负责。将这种现象映射到现实生活中,我发现自己与蛤蟆先生也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面对未来很迷茫,没有长远的规划等,这很可能让自己迷失掉,仿若无头苍蝇不知飞向何处,然后被周围的言论看法所淹没。但就像有句话所说:“当你还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或者干什么的时候,就先干好手上的事吧!”是的,如果还没找到方向的话,也不必过于着急,把当下过好,不要妄自菲薄,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兴许感兴趣的事自然浮现了。

蛤蟆先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蛤蟆先生抑郁的原因也有周围人的影响,朋友长辈们的父母自我模式,总是以父母的口吻和行事方式去给蛤蟆施加压力让蛤蟆对自己更加不认可,甚至“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别人”,认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父母自我状态固然令人生厌,以一种高高在上以及极其自信的语气对他人进行贬低,这都是没有素质的行为,明言暗讽更加没有必要,当遇到这种情况,人总是很难认可自己,虽然明白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他人所动,但无可厚非仍会被影响,每当这种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将思想和精力放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转移注意力往往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成人自我状态是人最好的状态,逐渐摆脱孩童思想,不断摸索真实的自我,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阅读完本书后,对独立一词也有了更加清晰的界定,也明白现在的自己仍然还在寻求自我独立,它不仅是能够独立生活,更加重要的是精神独立、思想独立。这个过程充满未知,但也因为它的未知,吸引着我们去靠近。

这本书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枯燥的名词解释,生动形象的语言令人身临其境,通俗易懂地认识自我,突破自我。相信阅读完的每一位读者都能重新审视自我,继而绽放个人独特色彩。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