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人应学会放低自己!

知乎上有人曾问:“什么是提高幸福感最快的方式?” 有一个回答这么说:“降低期望值。” 确实如此。 人们总是习惯于对某人某事抱有很高的期待,一旦事非所愿,便开始悔恨、懊恼,从而开始无休无止的较劲。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都不应该太过强求,保持心态的平和,降低预期的希望,幸福便会陪在身边。 《海上钢琴师》的主角叫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轮船上的孩子。 他从小便生活在船上,一次机缘巧合,他接触到了钢琴。 从此他的音乐天赋被激发出来,陌生的曲目只要听一遍,他便可以完整弹出。 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更在一次斗琴中惊艳全场,名气更是到达巅峰。 从此之后,不断有人劝他下船,告诉他,凭他的惊世才华,名声、财富,统统都能得到,可他却拒绝了下船。 人们不理解他,觉得船上单一枯燥,有何乐趣可言。 但1900却说:“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1900从不羡慕别人,他明白一个人的幸福,从不依靠名利欲望这些外界物质,真正的幸福,永远是内心的安宁。 成年人最好的期待,便是没有期待。 一个人接触的人越多,越明白世间的凉薄;走过的路越多,期待的便越少。 太宰冶曾说:“没有过度的欢喜,便没有极度的悲伤。” 这个世上有太多徒劳无功的人与事,与其期待他人,不如关注自己;与其盼望收获,不如放平心态,学会看淡。 人生本难圆满,该忘时忘,该放则放。 当你不抱期待时,生活处处惊喜;当你期望降至低处后,时时都有变化。 人生欲望万千,减少依赖,降低期待,方能从容生活,无欲则刚。


听过这么一句话:“若晴天和日,就静赏闲云;若雨落敲窗,就且听风声。” 话语虽短,却点出了处事该有的心态。 人生起伏跌宕,难免事事无常,是沉沦于世,还是触底反弹,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心态如何。 1997年,钱钟书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媛去世;1998年,钱钟书也离开了人间。 对于杨绛而言,至亲的离世,让她悲痛欲绝,生无可恋。 很多人都觉得她挺不住了,可她依旧挺了过来。 虽然“家”没了,可她的世界却并没有崩塌;虽然只剩她独自一人,可她却在文字里,与亲人一起团聚。 在之后的岁月里,她写了《从丙午到流亡》,写了《我们仨》,写了《走到人生边上》。 于是她走出了生命的阴霾,跨过了人生的至暗;于是她又一次活出了精彩,活成了“杨绛先生”。 其实,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正视生命的刁难,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平静,以此来对抗命运的不公。 人活着,不如意事常八九,与其患得患失,纠结于痛苦之中,不如豁达一些,无畏一点,学着照顾自己,安抚自己。 降低心态,放下遗憾,如此才能在混沌中觅得平静,于低谷处习得释然。 丰子恺在《豁然开朗》写过这么一句话:“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净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放低了心态,人生才能轻盈;看淡了悲欢,生命才会通透。 人这辈子,其实活得就是一个心态。 多一分历经沧桑后的淳朴,少一分面对失去时的牵挂,人生才能轻松自然,乐得自在。


放低姿态
王阳明说:“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生而为人,最忌张扬。目高于顶,气过于人,难免被旁人疏离,被环境所不容。 为人处世的态度,往往决定着人生的高度。 姿低则顺,高傲则阻,前路漫漫,皆在这俯仰之间。 杜甫年少时便已才华横溢,锋芒毕现。骆宾王七岁咏鹅,被世人称为神童,他就七岁咏凤凰,自认是神童中的神童。 他的朋友,结交皆老苍;他的梦想,致君尧舜上。 十四五时,他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十九岁时,杜甫与李白问访仙山;与高适对酒放歌,对于未来,他自觉前途无限。 然而,是非所愿,李林甫的“野无遗贤”,让杜甫第一次认识到现实的残酷。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杜甫客居长安十年,终认清现实残酷,选择放低姿态,走入世间。 杜甫虽仕途坎坷,却心系天下,为国为民,以诗咏志,终留诗青史。 其实,越是见识少的人,才越会把自己当回事,那些历经过繁华,走过落寞的人,往往秉持最谦卑的姿态,与世界安然处之。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正是我们接近伟大的时候。” 放低姿态,并不是卑躬屈膝,作小人之姿,而是在低处静默,保持谦卑低调,继而俯身躬行度过此生。 人这一生,起点有高有低,天赋有好有坏,但最后决定成功与否的,往往是一个人的态度。 身段放低一尺,层次才会拔高一丈。 唯有放低自己的人,方能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颗谦虚、不停歇的心。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人生这趟旅程,诱惑无数,欲望横流,唯有平心静气,放低欲望,才能固守本心,找回自我。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便是一个人对生命最好的姿态。 俗话说,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年轻时的陶渊明,亦有着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宏愿。 然而,东晋末年,天下战乱,民不聊生,各路军阀只为自己利益,从不顾百姓死活。 看着眼前这苟且的世界,陶渊明失望了,他选择了回家种田,自得其乐。 他不再为名利争抢,不再为欲望执着,而是享受着“花间一壶酒”的逍遥自在。 在那个欲望丛生的时代里,唯有陶渊明活出了属于自己的自在和谐。 其实人生就该如此,前半生鲜衣怒马,后半生采菊悠然。 人这一辈子,既要懂得做加法,塑造自己,累积经验与知识的厚度;也要懂得做减法,审视自己,减去欲望与负担的纠缠。 少一些欲望,才会多一些轻松;知足常乐,才会感受人间至味清欢。 古话说:“少欲则人静,人静则心简,心至简,才会万事无求。” 人活一世,一切皆是外物,灵魂的丰盈往往在于内心的抉择,而删繁就简的生活,往往能退尽欲望,回归本心。 放下浮躁的心,放下执着的情,放下求而不得的欲望,唯有这样,才能活得更从容。


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生命,是一场无法后悔的旅程;人生,是一幕不可复制的剧目。 人这一生,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无论世间如何变幻,终归要走好自己的路。 放低自我,才能保持冷静不糊涂;冷眼旁观,才会不被世相所左右。 放低期待,减少依赖,才能正视自己,在纷乱中收获宁静; 放低心态,荣辱不惊,才能平静度世,在悲伤中寻得自我; 放低姿态,藏锋守拙,才能不畏风雨,在静默中成就未来; 放低欲望,有所坚守,才能懂得取舍,在执念中去繁就简。 聂鲁达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告别浮华,才能静观潮起潮落;
踏实而行,才能心随云卷云舒。 一个人的强大,就是在这一场场人间烟火,一幕幕中悲欢离合中锤炼而来的。 梦醒人间听微雨,江山还似旧温柔。 放低自己,心怀谦卑,生命从此枝繁叶茂,世界也会变得与众不同。
【责任编辑: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