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自渡》:人生是悲是喜只能自渡,他人难悟
“愿此时的你我,最终都能自渡,与世界和解。”当我读《悲喜自渡》这本书时,看到不到一半便有些难以看下去,并不是这本书不好,而是越往下读,思索越多,联想到自己,剩下的便满是孤独。本书作者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精通多门语言,学识渊博。季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小学学习季先生的《怀念母亲》开始,我便对季先生敬仰万分。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初看封面下方的几句话,便能感受到《悲喜自渡》这本书书名的缘由。书的内容分为了四章:寂寞我想逃、人间草木心、万物多欢喜、聚散本无常。一位百岁老人,将经历一生的悲欢离合写下,仿佛更加感性一点,通过这四章,他一点一点将他的故事倾诉给我们,他的情,他的母亲、王妈、乞丐、女孩、房东,这些人,这些事,我们就这样一点一点进入了季先生的世界里,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人们。
寂寞我想逃:浓郁乡愁
“一切都给寂寞吞噬了,寂寞凝定在墙上挂的相片上,凝定在屋角的蜘蛛网上,凝定在镜子里我自己的影子上……我能逃,然而,寂寞又跟上我了呀!”季先生从出生在家乡只呆了六年时光,六岁以后便被带走送往济南的伯父家求学,很早便于母亲分开,寄人篱下的日子,哪怕再顺意也不免飘离之感,所以格外思念母亲。季先生成人后漂泊在外,四处辗转,尝遍辛酸苦辣,见过不同地区的明月,可故乡芦苇坑边的明月才是季先生所魂牵梦绕的,可还未等到生活安定,季先生的母亲便逝去了。所以在母亲身边的日子,成了季先生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伴随着季先生人生的阅历增多而越加的心痛。“怀念的是远去的曾经,永远追不回的遗憾。”一句话道尽了季先生对母亲的无比思念和没能陪在母亲身边的自责与悔恨。
人间草木心:不悲不喜
“我常常一个人在暮春五月到山上去散步,暖烘烘的香气飘拂在我的四周。人同香气仿佛融而为一,忘记了花,也忘记了自己,直到黄昏才慢慢回家。”季先生晚年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看淡了人世的纷繁复杂,他的心终归于自然,季先生将他所有的爱寄情于了自然界,他爱着山川河流,爱花草万物,爱生灵故土……
万物多欢喜:淡看生死
“我真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生无生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欢喜充满了大千世界。” 季先生很宠猫,哪怕猫经常在书桌上、笔稿上随意拉撒,他也从没动手打过一次。这一章,季先生是这样描述他的狗的:它只不过是一条最普普通通的狗,毛色棕红灰暗,上面沾满了碎草和泥土,在乡村群狗当中,无论如何也显不出一点特异之处。既不凶猛,又不魁梧,然而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狗却揪住了我的心,一揪就是70年。一条普普通通的狗为何能揪住季先生的心70年?因为这条不起眼的狗,陪伴了季先生的母亲很多年,直到季先生母亲下葬那天,它依旧趴在家门口,忠实的等待着季先生母亲回家。“生固可喜,死亦勿悲。”小猫、小兔的离去,也引出了季先生对人生和直面生死的思考,淡看生死,这既是一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温情,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豁达与洒脱。
聚散本无常:无常是常
“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用不着伤春,也用不着悲秋,叹老不必,嗟贫无由。如果能在一切都捉不住的情况下,能捉住哪怕是小小的一点东西,抓住一鳞半爪,我将会得到极大的安慰。”每个人人生的终点都是一样的,我们都赤裸裸的来到这世上,转眼间也会赤裸裸的离去。到了晚年,季先生面对熟识的友人和亲朋的离去,对生命的理解,又是另一重滋味。每个人都要独自穿越命运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船只只能由自己掌舵,众生有情,但生活“无情”,人生无常便是常,悲喜自知,唯有悲喜自渡。
读完这本《悲喜自渡》,似乎天地间任何有生无生之物,只要在季先生笔下,都可以变得亦或是明快生动,婉美缱绻,生机盎然;亦或是寂寞如雪,悲伤逆流成河,人生困顿如逆旅;亦或是悲欢离合总无情,当时只道是寻常,聚散终不由你我。人生实苦,悲喜自渡,他人难悟,山鸟与鱼不同路,再见容易再见难,故人故事留与心中,人生终是无憾的,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