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分享—— 告别拖延症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升学

心理知识分享—— 告别拖延症

2021-12-31 10:29

来源: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朱子璇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1.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就是缺乏对自我的管理,从情绪到时间。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马则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拖延更有愉悦感。

除了焦虑和逃避控制,常与拖延联系起来的,还有完美主义。

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

2.如何看待拖延症?

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看来,拖延这种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而焦虑大多来自做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个人的拖延行为往往缘于压力、犯罪感以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行为。一般来说,一定程度内的拖延行为都属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很可能是心理或者生理失调的一个表现。


3.如何克服拖延症?

一、明确目标与可行性计划

 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可观察性

     2.具体性和特殊性

     3.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钟内完成

二、学会判断时间 提升定时能力

     1.练习判断时间

     2.学会利用零碎时间

     3.预防意外干扰

     4.委派任务

     5.不要分散太多的精力

     6.找出你的最佳时间

     7.学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认知上的平衡

     8.享受你的自由时间

三、学会“接受”和“拒绝”

     1.接受有益于你的人和事

     2.拒绝没有意义的追求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