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战、召必回——西北政法大学退役军人教职工“战疫”侧记
一、召之即来,主动投身考研保障工作
受疫情影响,原本安排周密有序的研究生考试工作面临重重考验。为保障考生“应考尽考”,学校号召校内师生成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党员护考突击队”,学校广大退役军人教职工闻令而动,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主动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5日清晨6点,天空飘着雪花,寒风迎面打在脸上,颇为刺骨,为准时到达考场,顺利完成任务,家住长安区的宁永刚在天还未亮时就不顾寒冷骑自行车赶往学校,开始为期两天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监考工作;同样一大早起床,匆匆赶来长安校区参加监考工作的还有李红霞,她家住西安市灞桥区,距学校考点直线距离达30余公里,但遥远的路途丝毫没有减少李红霞的工作热情;“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和老党员,退伍不褪色,大难当前,战则有我,召则即来”,张效伟则这样说,他在得知有28位来自封控区或次密接的考生要在学校雁塔校区隔离考场参加考试后,主动请战,承担起雁塔校区隔离考场的监考工作。
26日晚7点钟,将最后一名封控区考生点对点送至封控小区后,忙碌了一天的“党员护考突击队”成员邓磊才开始驱车返回家中。此次行动,除承担点对点接送考生任务外,邓磊还是考研联络员,承担了大量的沟通联络工作,确保在早上考生出发前到达封控小区,并保障下午最后一名考生返回封控小区。
在此次考研工作中,我校有8名教师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要为B类密接者考生提供“送考上门”校外监考服务,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在工作结束后需要进行集中隔离,岳智慧就是其中一员,当问起他参与这项工作的感觉时,他说“就像以前在部队一样执行一项常态化的任务,微不足道”。
二、来之能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如何迅速高效的组织力量进行核酸检测是一个难题。我校驻渭南市临渭区三张镇铁王村第一书记于文祥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主动投身疫情防控一线。自本月13日起,他们已在铁王村疫情检查站连续开展测体温、查验健康码及交通疏导等疫情防控工作半个多月,期间因天气寒冷水管上冻,他们不能洗澡、不能换洗衣服,更是没有休息过一天;在校外居住的退役军人教师刘哲,因为学校管控无法来校参加志愿活动,便主动加入所在社区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曾在夜里连续奋战4个小时,协助300余人完成核酸检测;同样在校外居住的孙志兵在社区封闭管理,当得知社区工作人手紧张需要帮忙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加入防控工作,冒着寒风,在现场维持秩序,确保社区居民全员完成核酸检测。
疫情信息统计意义重大,直接影响着疫情防控决策的成败,平佳和刘洋作为学校人事处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的成员,自2020年疫情防控小组成立以来,便一直承担着全校疫情信息统计、审核、上报的相关工作。此次疫情爆发以来,每天要面对的信息达上万余条,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平佳毫无怨言,迎难而上,每天在家中工作至凌晨,充分展现了一名退役军人的巾帼风采;刘洋前一阵因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疫情爆发后,虽然还在医院进行身体康复,但他深知疫情信息统计工作的重要与艰辛,在医院病房里承担起疫情信息统计等工作。
三、忠实履责,线上线下坚守工作岗位
疫情封闭管理期间,为顺利完成年终期末教学安排,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落到实处,学校退役军人教职工积极响应号召,努力克服困难、坚守岗位,有序开展居家线上教学工作,与学生一道同心战“疫”,共克时艰。
疫情封闭管理后,军事理论课教师周瑞祥、王治结合线上教学特点,连夜修改教学方案和教学课件,在优化教学形式和内容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确保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实质等效,保障学生听得进、学得会。
疫情影响了学生群体原本规律的学习生活,势必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作为一名学生心理咨询师,庞惠群深知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她时刻牵挂着学生们,疫情爆发后,第一时间做好线上接受咨询的准备,并主动联系前期咨询请教过问题的学生,逐一打电话送去关心,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
退役军人教师侯旋、李东岩等因疫情影响不能到校工作,虽然身在家中,但他们丝毫没有放松,而是利用这段时间一如既往地进行科研工作,围绕退役军人相关舆情、关爱退役军人等研究兴趣及所承担课题,开展了信息搜集、线上访谈、文献梳理、理论溯源等研究工作,在细致梳理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力争把研究推向深入,努力产出针对性高质量成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西北政法大学退役军人教职工闻令而动,若有战、召必回,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以赤子之心,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服务师生学习生活、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歼灭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容来源: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
编辑:邓清玥 责编:姜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