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杂货铺】论克服拖延症的一千零一种方法
论克服拖延症的
一千零一种方法

什么是拖延症:
二十一世纪,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提及拖延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不过在我们尴尬一笑之余,更重要的是要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我们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都不自觉地开启拖延模式呢?我们又该如何阻止这样的行为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科普吧。
<一>你了解“拖延症”吗?
Q1: 什么是拖延症?
A: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其最主要的成因是‘恐惧’。
Q2: 拖延症的表现都有哪些?
A: 缺乏自信,懒散,胆怯,缺乏干劲,执行能力差,产生焦虑或者抑郁情绪等等。
Q3: 拖延症的成因是什么?
A: 拖延症的成因主要分为个人因素(缺乏自信、完美主义等)和不稳定的环境因素(外界诱惑、自制力差)等。
Q4: 拖延症都有哪些危害?
A: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读到这里,想必你已经对“拖延症”三个字有了初步了解。工作拖到deadline的你、拖拖拉拉最后一夜一个人一个奇迹的你……许许多多这样的你构成了地球上庞大的拖延症群体。既然拖延症如此常见,又危害多多,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克服拖延症呢?
怎样克服拖延症:
<二>如何让自己战胜拖延症
(1)改变认识: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改变完美主义,帮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
(2)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通过适当休息,转移注意力,适当地放松娱乐等来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在动机方面,将厌恶的任务转换为喜欢的任务或附加一些奖励。
(3)增强自我效能感:鼓励个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给自己强加任务指令等等。
(4)发挥群体的作用: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5)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学会自我管理,冷静观察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恐惧”所在等。
人人都讲求及时享乐,想着先把重要的事情缓一缓,将来再说吧。
但我们并非不知晓拖延症的危害,也不得不承认:“立刻做”永远是棘手难题的最优解。
着眼当下,有什么想要做的事情,现在就开始动手吧,不要拖了!
再拖,
就来不及了!!!
文案:官子辰、张思涵
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