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谈吃 ——那些记忆里的小味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小镇谈吃 ——那些记忆里的小味道

2022-01-05 10:06

来源: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王雨薇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人生无大事,大事必有吃。早在孔老夫子那里,已开始谈论饮食之道。他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理论。中国古代好美食的文人,苏东坡先生算得重要一人。他曾写过《菜羹赋》和《老饕赋》,以他名字冠名的杭州名菜东坡肉、四川的东坡肘子更为后人所广知。苏东坡还曾特意作诗介绍烹调经验:“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周作人《知堂谈吃》和梁实秋《雅舍谈吃》都是美食散文集,还有文人美食家汪曾祺、林语堂、陆文夫等人也对美食有着特有的偏爱。我对美食亦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虽是一些家常菜肴,但也是我们这片土地所独有的一番风味。


岩前这个小镇,说不上大,但也算不得小,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历史悠久,文明韵香,有着中国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万寿岩遗址。这里的人民热情淳朴,勤劳踏实,延续着许多前人留下的传统,也创造出不少新鲜玩意儿,美食自然包括其中。

 


蒸年糕


每逢过年,我们都会去看望外公外婆,一来是想给外公外婆拜个年,二来嘛就是馋外婆做的年糕了。外婆做的年糕那叫一个绝,不仅味道顶呱呱,还丰富多样,款式齐全,人称“年糕三件套”。分别是过年必备经典红糖年糕、高级复杂七层糕、Q弹软糯之米冻。这“年糕三件套”听起来就十分诱人,更别提吃了。年糕是每年过年外婆都会做的食物,“年糕年糕年年高”,正因为过年的意义重大,所以年糕也成了稀罕物,只有在过年时外婆才会下功夫给我们这些小馋猫露一手。我们这些小辈在小板凳上排排坐着,心里别说有多期待了。


外婆做的年糕工序复杂,制作起来极费时间,这也是外婆牌年糕如此别致的原因吧。就拿过年必备的经典红糖年糕来说,制作起来是个大工程。只见外婆先取出备好的几块红糖,放进烧开的热水里将其煮化,熬成一锅浓浓的红糖水。接着拿出好几个脸那样大的蒸锅,在巨大的锅里放上垫片儿,倒入大量清水等待烧开。不仅如此,蒸锅的水平位置也是很有讲究的。外婆拿出另一个银白色的平底容器,上面架一个装满水的小碗,通过观察水的起伏以此调整蒸锅的水平位置,不得不说过去人们的智慧多么令人惊叹啊。蒸锅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就要开始着手制作年糕。外婆把米粉和糯米粉倒入大盆中大力搅拌,将之前熬好的红糖水倒入拌好的粉中,使红糖水与粉充分融合,这是年糕制作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历时长,费力气。由于糖水的温度特别高,搅拌时要格外注意,防止烫伤。妈妈倒糖水,外婆用手搅拌,一会儿顺时针一会儿逆时针,好像公园里大爷大妈打太极似的,不断重复,直至糖水与粉完美融合,等到外婆说看不见粉末,手上不沾粉,就是成功了。此时坐在蒸锅前烧柴的弟弟等不及了,他一边用火钳把柴火塞进灶里,一边转过头对我们说:“柴够了吗,柴够了吗?”外婆看见弟弟灰鼻子脏脸的样子,忍不住笑道:“哪来的小花猫啊?”引得哄堂大笑。材料准备好了,在银白色锅底倒入花生油,防止年糕粘锅,再倒入搅拌好的材料。一瞬间,咖啡色的“瀑布”倾泻而出,给人以一种极度治愈的舒适感。紧接着未成形的年糕就被盖上了锅盖,还用纱布对其进行封边,防止蒸气往外偷跑。开始蒸时先用小火慢蒸,大概要蒸五个小时,中途需不断往边上添加热水,以防内部蒸干。在历经五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后,我们终于迫不及待地冲到锅旁,锅盖一开,迎面而来的是一团浓郁的年糕味蒸气,映入眼帘的是圆圆的焦糖色的年糕,飘着香气,伴着蒸气,软糯Q弹,香甜无比,岂是一个绝字了得!


外婆做的年糕飘出了香味,更飘出了年味,几代人在一起过年,品尝外婆做的年糕,诉说着新年的期待,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岂不是最大的年味?

 


老虎蛋


相信有不少人和我一样,在初闻此名时会误以为这是某一种蛋,其实不然。相传明朝中期,岩前有一个叫王来福的人善于做民间小吃,他把糯米浆和上糖,揉成丸子放到油里炸,味道相当好,但是价格比较贵,一般人吃不起。后来,蕃薯从东南亚传入我国,广为食用。王来福发现蕃薯很香也很甜,如果与糯米揉在一起,成本下降了,那么百姓就能品尝这美食了。一试,没想到味道比以前的糯米蛋更好,价格也降了一半不止,好多百姓争相抢购,供不应求,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小吃,也不知叫什么名,有人说这小吃是王来福做的就叫“来福蛋”吧。后来,由于岩前“来福”和“老虎”谐音,久而久之,名称就演变成今天的“老虎蛋”了。在今天,老虎蛋还有一个别称,那就是“麻球”,因其球状的外表和表面覆盖的密密麻麻的芝麻而得名。老虎蛋在市面上并不常见,只有每逢农历尾数三和八的赶圩才有卖,直到现在母亲都会托亲戚从岩前带老虎蛋来三明,可见母亲对它喜爱之深。在我小的时候有幸看见伯母在家做过一次,伯母很会做吃食,饺子、米粿样样在行,包括这个老虎蛋。伯母说,做老虎蛋最重要的是糯米粉,它会影响老虎蛋最终的口感。只见伯母在温水中加入适当白糖,用勺子搅拌直至融化,放置一旁稍稍冷却一会儿,取出另一个容器,混合加入糯米粉,将其揉成团状。我想,老虎蛋的形状就初具规模了。我看见伯母面团分成小剂子,再如排队般一个个揉成圆球、压扁,不断重复,我也心血来潮想参与到老虎蛋的制作中,早已撸好袖子,准备就绪了,巴巴地望着伯母,希望她能懂我的心思。果然,伯母一眼看透了我,笑着说:“快来吧,伸出你的小胖手”,我便蹦蹦跳跳地朝着我心心念念的老虎蛋走去。这手感,好软糯,好可爱,似橡皮泥,轻轻柔柔,好像一捏就坏。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揉着圆团,努力把每个团子都揉得圆溜溜的,再一鼓作气给它压扁。伯母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夸我是厨房小帮手,心里美滋滋的。后面的工序对当时的我来说过于复杂,因此只能眼观,不可动手。团子压扁后在里面包入豆沙馅或白糖、芝麻后再进行收口,再把它从扁皮揉回圆状,外表一定要滚上一层白芝麻,这可是它的“麻”所在啊。伯母说炸麻球油温要低,热锅后倒入适量的油,这样才不容易蹦出油花,麻球也不容易焦和裂开,烧到三成热后就可以下入麻球,一定要用小火炸,炸到它浮起来且是金黄色即可。外香里嫩,软糯可口,加上有我的参与,感觉老虎蛋变得更好吃了不少。


岩前这个小镇里的美食还有很多,一一细说恐怕篇幅有限,蒸年糕和老虎蛋是美食中的代表,但仍有其他诸如艾草粿、糍粑、万寿袋、青草糊此类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味。冬日暖阳,岁月静好,携一缕清风,一起领略岩前小镇的美好食光吧!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