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ance:中南大学研究生的时间管理秘籍——CSU青年圆桌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Balance:中南大学研究生的时间管理秘籍——CSU青年圆桌派

2022-01-06 16:05

来源:中南云麓谷 曹一婧 池笑贤 徐晓庆 宋若瑜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逐梦新征程  奋斗创未来

喜迎2022

“CSU青年圆桌派”专栏倾情上线

这里有思维的碰撞 敞开心怀的探讨

关注大咖的经验分享 

更关心每一个人的成长 

本期话题是“研究生时间管理”

快来让我们看看

学霸们的时间管理秘籍吧!

嘉宾介绍

研究生的生活同而不同

面对纷繁复杂的难题

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快来一起看看吧

张春晓: 劳逸结合是必须滴!

每周一到周五工作日都会在实验室,周六日也经常会在,只是早上起得晚一些。

休息的时间算是比较充裕,通常八点左右起床,然后每天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午休,算起来大概每天8个小时左右的休息时间。

对于娱乐的话,一方面是走出实验室的户外运动,大概每周四次左右,每次1-2小时,另外一方面的娱乐就是在周六日的闲暇时间看影视剧。


李沈鑫:学习时间怎能少?

基本学习时间的保障是研究生能做好科研的首要前提,根据个人效率情况,我认为每天保证8-10小时的学习工作时间比较合理。我晚上一般十点左右离开实验室,没有特殊情况十二点前会休息。

中午会预留一定的时间午休和娱乐,我认为娱乐和休息的时间因人而异,但是应在不熬夜的前提下,适当分配娱乐时间。


周子琪:任务优先模式,真香!

对于时间分配的问题,我一般会使用任务优先模式:如果近期有科研、学习或者其他的相关任务,则会优先安排工作学习时间,反之,在比较空闲的时候,完成日常的学习科研任务后则会有意地放松。

此外,我喜欢将任务具体量化,让“忙”不再是一个状态,而是完成某个明确目标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明确一段时间内究竟完成了什么任务,更好的衡量自己状态。

至于娱乐,我更喜欢学习性的娱乐,比如去接触一些非专业的知识,培养一些新的爱好,我的许多兴趣爱好,也是自此而来。


谭洪:“随心所欲吧”

我是属于随心所欲类型的,保证每天八个小时学习的基础时间,剩余时间则是按心情而来。同时每周会给自己留出一天的时间用于娱乐或者放松。

而关于时间分布合理性的判断上,因为每人习惯不同,所以我认为只要保证每天八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及七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剩余时间根据需求灵活分配便是合理的。


王景旗:坚决对无效熬夜说NO!

保证充足的睡眠会让学习的效率和专注度大幅提升,所以尽量避免无效熬夜。

时间的分布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和精力来定,只有在充足的休息后才能提高自己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春晓:都是来自目标的“压迫感”罢了...

对自己做的事要规划好,并且明确自己的目的,这样内心会有一种紧迫感,然后做这件事的时候专注做下去,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好做完,这样赖提高专注力和做事效率。

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我的习惯是切割时间。就是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包括实验、写论文、开会等的时间大概估算好,然后把工作时间切割开,然后再估计一下大概的碎片时间,然后把一些简单的工作插进去,就是把事情做成模块化,提高时间利用率。


李沈鑫:先睡个饱觉呀,少玩手机啦!

  首先会保证自己每天要休息好

然后是要清楚地掌握自己的工作习惯,比如每天早中晚什么时段效率最高,什么时段效率相对次之,把效率最高的时间用来做一些对注意力和集中力要求特别高的事情,效率相对低的时间可以用来整理数据或文献、写代码等,零碎的填表、回复消息就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处理。

在做事的过程中,尽量能够远离手机,控制自己不要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网站,不要让手机上的零碎消息和事务影响每天的主体工作。


周子琪:其实吧,和“吃鸡”差不多的……

对于这类问题,我推荐对工作进行任务划分,按照任务的不同“难度”进行分类,然后将其合理排列再一一攻克任务。以“吃鸡”游戏为例,开始来 “捡一波装备”,通过比较简单的任务将自己调整至工作状态;而后是战斗烈度较低的“缩圈”,在进入状态后完成体量比较大的,平均水平的任务;最后是“决赛圈”,在适应工作状态后,对思考性的、难度较高的任务进行攻克,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工作过程的专注于效率,在完成任务后也可以带着满足感更好的休息。游戏设计者在保证玩家专注度的方面煞费苦心,我们不妨也“以彼之道,攻之彼身”。

至于碎片化时间,我会用碎片化时间对上一个工作单位的任务进行回顾整理,或者对任务的整体规划进行调整。


谭洪:偷偷告诉你“三核心,三原则”

 就提升专注力及做事效率而言,其核心有三:

  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努力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

  不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

  学会放下手机,摆脱外在干扰。

  而就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而言,则需把握三个原则:

  要学会将碎片化的使用形成一种生活习惯。

  学会给碎片化时间分类,寻找多元化用途,把握碎片化的时间只用于处理次要事务的原则。


王景旗:简而言之,保持思考,提高效率

  明确每日计划,每次只做一件事情,且做好准备工作。

在完成前,绝不分心到其它事项,确保专注度。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每日有充足的精力和积极的心态

要对自身有明确的认知,做好时间规划,提高做事效率。

  此外,还需养成经常思考的习惯让自己保持动力、充满干劲

张春晓:心理暗示法,了解一下吧!

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我就暗示自己不要慌,还有很多时间,要冷静一下重新规划。比如说你正在做实验,有人找你有事,那就做到尽量能收尾的地方停下来;如果你在这个时间约了个实验,然后设备坏了,那这个时候就要把实验往后推;那如果实验突然失败,那就要查找原因,分析一下各个细节来找出问题,然后重新规划。

总之就是告诉自己,任何突然出现的变化都是正常的,都是避免不了的,只是重新规划一下就好,放平心态,切忌心浮气躁。


李沈鑫:年度日程本,你有么?

每年都会有一个日程本,结合每年一些日常学术的时间节点先把大的计划安排上,然后再根据宏观的科研任务将具体的计划分解到每个月和每一周。

对于计划的执行,除了自我约束之外,还可以请导师、课题组其他同学来辅助执行,这些都可以较好地解决拖延症的问题。

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一般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优先将最紧急的事情处理完毕,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面计划的时间节点。


周子琪:“早动手”才是王道哈!

以我的经验而言,还是要早动手,不一定是按照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而是“开始做”,拖延症“发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处在工作状态,选择一个方面的比较简单的任务及早动手,逐渐适应工作状态后拖延症的症状就会很大程度地减轻了。

如果使用“ddl大法”也赶不上变化时,最需要的是认真地反思和坦然面对。无论是坦诚交待、寻求老师同学帮助,还是知耻后勇、重新振奋精神,都比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中更好。


谭洪:咱就是说,拖延症必须得治。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主要如下:

  学会分解任务,从易到难,依次完成任务,提升自我积极性。

认清自我,了解自身学习能力及特点,合理预估完成任务。

  将“晚点再做”变成“立即行动”

  寻找伙伴强制监督执行。

可视化提醒法(贴标签法),不断暗示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

人为设置ddl,强制完成指定任务。而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首先要客观的认知到这种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其次则需要把握“要事第一”的原则,灵活且有侧重性的应对突发性变化。


王景旗:“4分钟法则”超有用的哦!

 如果你觉得行动困难,不妨先投入4分钟。一般情况下,4分钟后,想停也停不下来。

明确目标,要清晰自己设定目标的原因和离目标完成的距离。

保持行动力,可以将大目标分成小目标,逐个击破,使自己充满信心和兴趣。若计划赶不上变化,则需要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了,分清楚轻重缓急,尽可能最大效率地利用时间。

张春晓:有的算目的有的算结果

比如发文章、竞赛获奖等,这都是我们带有目的性去做的,这种目的导向性才能让我们收获更多。

那么像奖学金或其他荣誉称号,应该是自己努力之后的结果,这也是国家和学校对于教育公平的体现,不是说我们带有目的性的去拿就可以拿到的。


李沈鑫:都是不断坚持的结果

任何研究在我们做之前,都不知道会做到什么程度,不断地坚持、摸索、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变形成了一些成果,而自己的收获除了这些成果本身,也享受了在这中间不断失败后取得一点点成功的那种喜悦,或许这就是科研的魅力。


周子琪:某个过程中的一些附带

我觉得自己目前取得的一些成绩,更多的是结果,准确来说是完成某个过程中的一些附带。无论学习科研还是戏剧演出,其出发点与目的都不是为了现在的成绩,而是基于科研的探索或者完成一些分享与展示。相比较由此带来的成绩成果,其间科研思维的锻炼和内心的收获我认为是更重要的


谭洪:目的驱动下所取得的未预料到的结果

我起始做科研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研究,找到缓解其生活困境的举措,为此每年我都会跟随导师深入各地农村进行为期2-3个月的生活与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仅是我自己意识到这些问题是不够的。因此在导师的建议与指导下,开始用学术的方法去研究这些群体,希望通过撰写学术论文的方式,刻绘其存在的问题,探析相应的解决对策,唤起社会对该群体问题的重视。也正是在这种目标的驱动下,才取得现在的结果。


王景旗:主要还是成果

如果谈到目的,我认为自己的目的一直比较单纯,就是尽可能的去在各方面优化提升自己,在这个大背景下结合各种阶段自己会树立不同的小目标

抓住和争取每一次机会,在每一次挑战和压力中战胜自己,在这样长时间的各种经历的积累中,你的能力和见识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感想寄语

张春晓:劝君惜取少年时

对任何事情要怀抱着激情,敢于探索,不要犹犹豫豫,认准了就要马上去干。学习永远不怕晚,但是要趁早。


周子琪:热爱生活,珍视一切

在科研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科研学习只是我们人生一个阶段的任务目标。学习科研的结果不能代表人生的成败,苦难与挫折也是我们自身的积累和前进的动力。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请热爱生活,珍视现有的一切。


谭洪:细细斟酌,勇敢前行

进步和成长的过程总是有许多的困难与坎坷的。三年很短,选择很多,是安逸度日,还是攀爬荆棘,是得过且过,还是勇敢挑战,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请仔细斟酌,不要让自己三年过后,却充满懊悔。


王景旗:越努力,越幸运

在大学里,请毫无保留地做最好的自己,不是要诗意,而是要回忆;不是要荣耀,而是要经历。人生再没有这样一个时光,跌跌撞撞,悲悲喜喜,走走停停。大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价值和情怀。


李沈鑫:一切成果都需依靠时间的积累

每天24小时,时间是最公平的。我们会发现,身边的时间管理大师,一定是一个高度自律、做事专注、善于情绪管理的人。如果你已经有明确的学习工作目标,那就每天向着这个目标迈进小小的一步;如果还有一些无所适从,那就从做一个自律的人的开始吧,每天早一些起床,减少一些手机使用时间、专注地读一篇文献、及时地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最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时间一定会给你答案。

编辑|曹一婧 池笑贤 徐晓庆 宋若瑜

图片|宋冰骞 张蓉

校对|张伊静 杨林芝

审核|向美玲 彭仕亨 闵迪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