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同学| 徐鹏飞 :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 徐鹏飞
徐鹏飞,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张武军教授。曾获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文学院第八届“雨僧杯”研究生课外学术竞赛三等奖、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两次、西南大学“五好研究生”荣誉称号。
——徐鹏飞
徐鹏飞 | 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一、每一种自我成就,都绝非一时偶然
徐鹏飞对学术的热爱既来自于自身,同时也离不开导师张武军教授的鞭策和鼓励。他告诉我们:“张老师是良师亦是益友,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术上,老师都提供了许多帮助。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听张老师讲“五四”的论文。张老师讲论文时候的热情,对学术的热爱,深深触动了刚步入研究生学习的我。”在学习生活中,徐鹏飞也常常抓住机会和自己的同学以及师兄师姐探讨学术上的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
关于徐鹏飞的研究方向,他告诉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作家思想研究这一方向,虽然田汉研究是张武军导师所选,但是田汉民众戏剧这一硕士选题则是徐鹏飞一直以来的想法,他认为“关于田汉研究的热点大都聚焦在田汉早期戏剧思想上,而田汉民众戏剧思想则是绕不开的话题。”2021年4月份,他在西安参加了“创造社与现代中国文化——纪念创造社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专家教授们的精彩发言不仅让他感受到了学术魅力,也开阔了自身学术视野,收获良多。做田汉民众戏剧思想研究,不仅源于徐鹏飞个人的学术热情和兴趣,也是他充分熟悉学术研究现状之后才做出的选择。“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相信这也是每一位学人的经验和心声。
二、像孕育珍珠那样,打磨自己的作品
灵感和方向,只是万里路的开始。在徐鹏飞看来,论文从雏形到成熟,是一个磨人心志的过程。材料看不懂,写作无思路这些问题都是家常便饭。他认为做学问本无捷径可走,除了与问题死磕,别无他法。他说:“论文首先是挤出来的,在挤出来的基础上,再慢慢写出来。”“看不下去就硬看,写不下去就硬写”。当然,如果实在太难了,他也会找时间放松放松,把论文稍微搁置几天,等心情舒畅了再继续去啃。随着掌握的材料越来越多,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成熟,他等到了乍起的彗星,凭借一股子冲劲儿与不懈的坚持,并经过不断的孕育和打磨,一颗珍珠终于有了它温润的光彩。
QQ图片20220106114205.png
徐鹏飞在自习室学习
三、在学术和生活中寻找平衡
在徐鹏飞身上,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既会学习,又热爱生活的阳光男孩。正如浪漫的法国人常说:“C’est la vie” (这就是生活)。学术问题是生活,乐享生活也是生命不可缺的一部分。徐鹏飞始终保持着规律的作息。在学业任务不太紧迫的时候,他会在白天看书、写论文,晚上八点左右去跑跑步,看看电影,偶尔打打游戏。在徐鹏飞学习的自习室里,还挂着许多副羽毛球拍,学累了就和师兄师姐们一起打会儿羽毛球,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放松了心情。当然了,西南大学地处缙云山麓,这么天然的爬山条件当然不可辜负!加入爬山组织,鹏飞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与自然、与朋友的相处中,他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