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讨好他人”,我太难了!
“努力讨好他人”
我太难了
生活中,你是否有以下表现:
l 不懂得拒绝他人;
l 在艰难拒绝别人的要求后有强烈的愧疚感和负罪感;
l 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经常假装认同他人的观点;
l 为了取悦他人,获得他人的认可而牺牲自己,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l 总是以自己让步来尽量避免发生冲突,默默承受;
l 容易被他人的情绪左右,却很少关注自己的情绪,并且习惯性隐藏负面情绪;
l 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听到负面评价;
......
如果以上几条你已经中了大多数,那么你极有可能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讨好者”。
01
“讨好他人”对自己的影响
讨好者(people-pleaser)。
美国心理学者Braiker(2002)认为讨好者极力讨好他人: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努力想让周围的人高兴,并争取获得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她从思维、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将讨好者分为三种类型:
l 认知型讨好者:具有需要他人的认可,必须争取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等认知。
l 情感逃避型讨好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使用逃避策略应对害怕和不安情绪。
l 习惯型讨好者:在日常行为中为他人“打工搬砖”,做得太多,几乎从不说“不”。
Braiker(2002)在临床中证实:讨好者往往具有高水平的焦虑、恐慌和抑郁等情绪。讨好者为维护自己的“好人”形象,压抑自我表达和负面情绪,长此以往,无能感、内疚感与失败感就会在内心滋长,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有研究显示,可能会出现:
一系列生理紊乱,例如溃疡、腹泻、便秘或呕吐。
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酒精与毒品滥用等疾病。
偏头痛、胃痛、高血压等症状。
02
为什么会讨好他人?
①认可欲求,不希望被讨厌。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中提出,认可欲求的实质是——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
受这种认可欲束缚的人看似在关注他人,实际上眼里只有自己。
当你特别在意所有人的感受时,背后的原因是不希望自己被他人讨厌,是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这类人为了获得认可、获得安心的感觉,往往绞尽脑汁地用尽各种方法,执着地想要控制、改变他人
的态度,让他人喜欢自己,而当这种愿望未能实现时,他们心里会堆满了委屈、沮丧和愤怒:
“我都做得这么好了,为什么还讨厌我?!”
“我必须要改变你,让你变得喜欢我!”
②互惠原则。
Braiker(2002)认为讨好者之所以会像上瘾一样不断讨好别人,其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最大的动机是:期望他们所讨好的对象,能够给予他们相应的回报,遵循互惠原则——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也会对我好
03
如何走出“讨好他人”的困境?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也许是个方法。
著名心理学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提出了一个解决思路——「课题分离」
“你讨厌我,是你的课题,我控制不了;
而我喜不喜欢你,是我的课题,你也管不着。”
要求我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同时,也要明白自己无法去控制、改变或影响他人的想法。
当你执着地渴望从他人那里获得认可时,也意味着你缺乏对自己的判断和认可。
只有意识到哪些是自己的看法,哪些是别人的看法,才能自由地从人际关系的痛苦中抽身。
“哲人: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被讨厌的勇气》
(一)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如果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坦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且拿出改变的勇气。
(二)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指出我们要无条件的相信他人,拒绝把人际关系建立在“怀疑”之上。例如不要在恋爱中不停地猜测对方,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变得逐渐讨好迎合对方。
对方的选择是他的事,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这是你的课题。
(三)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是指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不同于讨好者的讨好他人,忽视自己,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对他人给予影响和贡献。
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对共同体的贡献感。进而获得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将“他人的认可”作为自己的价值。
愿我们都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讨好自己,你是最棒的!
参考文献:
Braiker, H.(2002). The disease to please: Curing the people-pleasing syndrome. McGraw Hill Professional.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2015). 被讨厌的勇气.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丁彤. (2007). 老好人情结也是一种心理偏差. 校园心理, 5(003), 27-27.
萨提亚. (2007).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