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游园会 | 揽千年古韵,传盛世遗风
枫叶欲残看愈好
梅花未动意先香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笑语闹意浓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12月5日,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经济学院美育项目工作室承办的“揽千年古韵,传盛世遗风”非遗游园会于东风广场如约而至。


灯谜

非遗简介:
2016年,灯谜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一种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艺术,灯谜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意味深远。当然,那个时候被称为廋辞或隐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写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廻互其辞,使昏迷也。”这是关于“谜”字的第一次文字记载。
游戏规则:
猜中3个灯谜即可获得一枚印章。

剪纸


非遗简介:
2006年,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
游戏规则:
完成1幅窗花作品即可获得一枚印章。

纂刻

非遗简介:
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篆刻艺术,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
游戏规则:
完成1幅篆刻作品的同学即可获得一枚印章。

纸扇

非遗简介:
2006年,制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扇面绘画起于纨扇,始自三国时代,是制扇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其内容以鸟兽虫鱼、园林山水、花草树木、人物肖像为主。其中雕刻艺术与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中国画扇成为诸多文人雅士的艺术藏品,也成为展现中华独特魅力的艺术结晶。
游戏规则:
DIY古风书签,折宣纸扇或书画扇装饰三选一完成后可获得一枚印章。

泥塑彩绘


非遗简介:
2006年,泥塑艺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传统泥塑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出现与民俗生活密切相关。泥土是百姓最亲密的伙伴,其可塑性,粘性,包容性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同时为人们提供了创作的平台。
游戏规则:
完整画完一个石膏像的同学获得一枚印章。(最终完成的同学可以领走作品)

算盘

非遗简介:
2008年,算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算盘是一种手动操作计算辅助工具形式。它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算盘是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
游戏规则:
参与者抽取一组题目进行作答,利用算盘成功计算可获得一枚印章。

莲花落


非遗简介:
2011年,莲花落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莲花落,又称为莲花闹、莲花乐、落子、莲花板等,流传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艺术。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游戏规则:
进行普通话太原话转换或者太原莲花落快板打法简单教学,认真练习并有成果的同学可获得一枚印章。

滚铁环


非遗简介:
滚铁环,旧时传统儿童游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全中国。玩家手捏顶头是"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6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亮。
游戏规则:
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完成3米即可获得印章一枚,且期间不允许掉环。

蹴鞠

非遗简介:
2006年,蹴鞠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游戏规则:
每人三次机会,用蹴鞠踢中水瓶即可获得印章一枚。

踢毽子

非遗简介:
2011年,踢键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毽球(毽子),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也是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在中国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中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
游戏规则:
连续踢中8个即可获得印章一枚。

投壶


非遗简介: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
游戏规则:
参加游戏的同学每人八支箭,站在距离壶两米处投掷,投进两支箭即可获得一枚印章。

花样跳绳


非遗简介:
2013年,花样跳绳被列入陕西省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绳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南宋以来,每逢佳节都跳绳,称为“跳白索”,原属于庭院类游戏,后发展成民间竞技运动。民国以后成为“跳绳”。
游戏规则:
计时30秒不间断(每人2次机会)或者5种不同的花样跳绳,即可获得一枚印章。

脚斗士


非遗简介:
2010年,脚斗士被批准列入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基本运动形式源于5000年的民间“蚩尤戏”演变而来,现代多以童年游戏出现,称谓有多种,北方多称为“撞拐”、“斗拐”,“转拐”,南方多称为“斗鸡”,是中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位列中国“十大经典游戏”之首。
游戏规则:
两人pk,先双脚落地的一方失败,获胜者可获得一枚印章。

踩高跷


非遗简介:
2006年,踩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高跷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
游戏规则:
在高跷上站稳,走过规定距离,即可获得一枚印章。

棋术


非遗简介:
2008年,棋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象棋是中国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趣味浓厚,基本规则简明易懂。中国象棋已流传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游戏规则:
破残局,成功解出即可获得1枚印章。

打陀螺

非遗简介:
2021年,打陀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陀螺是一种中国古老传统民俗游戏活动,历史悠久,最早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出土。玩时,用鞭子连续抽击一圆锥物体,使之在平滑地面上旋转。
游戏规则:
用鞭子抽击陀螺,能持续旋转30秒,即可获得一枚印章。

抖空竹

非遗简介:
2006年,抖空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空竹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
游戏规则:
能使空竹持续转动10秒即可获得印章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