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历史人才的需要,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5年起开始举办在职考古学课程研究生班。由于配备强劲的师资队伍和齐全的学科体系而形成鲜明的人大在职研究生培养特色,吸引了大批社会上的有志青年报考、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历史学院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效,每年都有多名学生通过论文答辩而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人生的学术梦想。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刚刚答辩通过的四名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就是极好的案例。
2021年11月14日上午,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人文楼420会议室,举行了历史学院四名在职研究生李多(2016级)、王灿(2016级)、彭文(2017级)、郭振东(2018级)的硕士论文答辩会议。答辩主席为中国人民大学吕学明教授,答辩委员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陈悦新教授、北京城市学院陈秋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晓露副教授。最终,四名同学准备充分、对答合理,均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被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2020年12月起,四位同学陆续通过同等学力申硕要求的各项资格考试,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并联系我院王晓琨副教授作为指导教师。2021年1月12日,王老师指导的论文讨论小组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集体会议,此后直至11月答辩结束前,每周的例行讨论会从未间断。从选定课题、收集材料、确立论点到调整论文大纲,同学们在王老师指导下,一步步完成开题前的准备工作。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6月1日,四位同学的硕士论文开题会议顺利在中国人民大学大同吉家庄考古实习基地展开。开题会议邀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庆捷研究员、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志忠研究员、云冈石窟研究院考古研究室主任王雁卿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陈晓露副教授作为专家评审团。在会议中,各位专家给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肯定了大家的选题和为论文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了四位同学的开题申请。
紧接着,四位同学进入了紧张的论文写作当中。在收集材料方面,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彭文同学所撰写的有关马家塬和故郡战国车马器的论题,由于故郡尚有大量考古材料未公布发表,所能找到的考古材料十分有限,所以只能通过观看央视纪录片等进行辅助收集;王灿同学所撰写的有关希腊式人物形象的论题,需要查找大量与希腊式人物形象有关的材料,涉及纺织品、金属器、陶器、绘画、雕塑等多种类型,覆盖面极广,并且在查找外文资料方面,也遇到了困难;李多同学所撰写的有关辽代漆器的论题,由于辽代漆器本身公布的材料很少,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郭振东同学所撰写的辽代货币研究的论题,由于古币本身多为传世样本,考古发掘材料怎样与传世样本相结合,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在论文写作时,由于四位同学均为在职人员,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献的收集和阅读,常常在午休或晚上下班回家后的深夜,仍在苦读文献、记录摘要,同时将思考后的观点在周会时与王老师沟通。每次周会,王老师总会悉心指导,在材料、观点、格式等各个方面提出更正和指导意见。常常是刚刚下课,还未吃午饭,有时甚至在出差的火车上,王老师都会优先参加周会,解决同学们的疑问,沟通下一步的写作方向。论文初稿完成后,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王老师更寻求了多位业内相关专家学者的帮助。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研究员、内蒙古社科院何天明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兼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研究员、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研究员、首都博物馆黄雪寅研究员、云冈研究院王雁卿研究员、国家博物馆雷生霖研究员、辽宁省博物馆刘宁研究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万雄飞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张礼艳教授、北京城市学院陈秋荣教授、河北大学洪猛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大庆教授、徐晓旭教授、邱靖嘉副教授、张亦冰老师等专家学者都给予了精彩的点评和热情的指导。同学们几经修改,数易其稿,最终达到论文呈现的效果。
答辩会上,各位答辩委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论文的最终完善大有裨益。例如:建议彭文同学论文中增加对于戎狄文化以及其与周边文化交流互动的讨论;建议李多同学在对辽代的评价进行调整;建议王灿同学在一些有关希腊化的材料选择上再加斟酌;建议郭振东同学论文紧紧围绕考古出土材料为中心进行论述等。对于四位在职研究生同学的论文,老师们专业、严谨、负责的学术态度,令在场同学都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校训的精髓。在提出建议的同时,答辩委员们对四位同学的论文高度认可,不吝赞美之辞,这对他们继续在考古道路上探索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荣誉的取得,除了辛勤的坚守,还要与高效的方法相结合。就此,彭文同学总结了部分心得和体会。其一,在材料收集阶段,建议首先阅读与论题相关的经典论述或权威专家的文献,先把文献中所引用的全部材料收集完整。其二,在材料整理阶段,建议使用Excel表格或者Word文档中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一定要边收集边记录。材料的彩图、线图,以及尺寸、形制、纹饰、材质等信息务必记录下来,同时记录材料的原始出处。其三,研究的主题可能只是某个或某几个遗址材料的比较研究,但其同类型器物的源流、后续的发展形式,均要纳入材料的参照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了解手中材料所呈现出的时代和文化因素的信息。其四,考古材料研究的同时,务必不能忽略在史料上的研究。如果器物并未在史料中记载全面,也要通读其有关或者其周边文化的历史材料,从而了解其文化的流变或周边文化对其的深层影响。最后,论文的格式务必严谨规整。考古材料务必查找最原始的考古报告中的记录,无论是线图还是彩色图片,一定要注明其最原始的出处。有关引用的格式,务必参照规范的文献引用格式添加脚注,并在最后列明所有文献出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2021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要求我们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总书记的贺信鼓舞着热爱考古的每一个人。四位同学一致表示,硕士论文答辩顺利通过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对考古的热爱和在考古道路上的学习,一定会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