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冬奥日记|一片“冰心”在赛场
编者按
北京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开幕,为了迎接这场举世瞩目的冰雪盛事,北京建筑大学官微开设“冬奥日记”专栏,邀请冬奥志愿者、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校友等讲述服务冬奥赛事的亲身经历和难忘故事。
10月下旬,圆满完成国际测试赛志愿服务并结束隔离生活的31名志愿者已全部返校。在京城最美的秋日,他们参与了哪些志愿服务?经历了什么难忘的时刻?有什么独特的收获?让我们继续聚焦这批志愿者,共读冬奥日记,共赴冰雪之约!
你好!“志愿者助理”已上线
志愿档案
孙泓仪
院系:经管学院
地点:首都体育馆
岗位:花滑与短道速滑志愿者领域经理助手
职责:做好后方建设,保障首体志愿者全员各项基本需求
志愿宣言:爱我所爱,无问西东!
孙泓仪说:
如果说,遍布场馆的志愿者是悦动的音符,那么,我所在的岗位便是那永恒不变、贯穿始终的五线谱。
在本次测试赛中,我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志愿者的志愿者”。我担任志愿者领域的经理助理,主要任务就是负责首体馆志愿者大后方的服务保障建设。作为团队中年纪最小、资历最浅的“小妹妹”,我在老师和同事们的热心指点下由一个拘束无措的新人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靠谱的日报员兼疫情专员。
我的工作场地在闭环外,根据场馆疫情防控的要求,不能像场馆运行领域的志愿者们那样穿梭于场馆中,亲眼目睹最美冰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也不能与心爱的选手们见面打招呼。与大多数志愿者相比,我们的工作少了些烟花绽放般的激情,更多的是常态化的平稳运行。对于我们来说,“一切正常”四个字就是每天最为动听的话语。
在为广大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一份又一份平凡的感动。
为构建志愿者的信息绿色通道,最直观地反馈每一位志愿者在工作以及生活上的问题,我们分配人员进行电话访谈。一次,我给一名专业领域的补冰员打电话,这位热情到有些话痨的男生,竟是我的东北老乡,于是愉快的聊天开始了。通过他的描述,我得知,补冰员的工作十分辛苦,须每日随时待命准备上冰,午饭也要换班吃。他用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分享了场内一些趣事,还用微信视频直播了场内的花滑比赛,也算是弥补了我不能到场观赛的遗憾。
还有一位注册领域的小姐姐,向我反馈餐饮问题。经过大家的努力,伙食有了改善,她专门拍来午饭照片发过来,表达感谢。
在这场赛事中,志愿者是冰雪健儿的守护者,而我们则是志愿者的守护者。
我曾为交通岗位的志愿者送去御寒的外套,与他们在区分闭环内外的栏杆前分享心得;也曾为全体成员准备激励物资,贴上精心绘制的小贴纸与鼓励的话语;我曾带领领域的成员踏勘场馆,重申防疫流线的通行,也曾坐在电脑前苦苦思索,为提问箱中大家反馈的问题以及吐槽绞尽脑汁。我们收集志愿者的照片,定期推出工作简报;我们聆听志愿者的心声,为大家设计精美的冬奥周边。
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各个领域的志愿者筹备了生日会,线下一起吃蛋糕,线上送去录制的生日祝福,看到小寿星们惊喜的回复,我们自己了乐开了花。
每当收到感谢以及点赞时,沉甸甸的满足与喜悦便溢满全身。我与冬奥,始于热情,忠于热爱。17天的测试活动已经结束,正赛开始后我将再次投入志愿活动当中,这不仅仅为了助力冬奥赛事,更是为了守护志愿者大家庭每一位成员的笑脸,守护冰场中邂逅的赤诚羁绊。
一路成长前行,因为有志愿陪伴,我认识了诸多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也收获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感动。从青涩的新生,到校青协的主席,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志愿者,到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无数的志愿经历赋予我责任与使命,也带来充实与荣幸,我也真正领会到“台前幕后,都是风景,不同岗位,同样精彩”的含义。
如今,冬奥会即将开幕,我整装待发,携手建大志愿者同伴,共赴冬奥之约!
纯粹的爱只为祖国
志愿档案
李佳妮
院系:建筑学院
地点:首都体育馆
岗位:通行控制(短道速滑)
职责:负责运动员出入口、FOP冰场通行控制
志愿宣言:
以吾辈青年之幸,与国家共同前行!
李佳妮说:
“这一周像一场梦一样……”10月24日,志愿服务最后一天,在等最后一班回酒店班车时,我和小伙伴们这样感叹。就好像明天的班车还是会在早上6:30到点即发,门口的大叔还是会笑眯眯地等我们来上岗,运动员们还会热情地和自己打招呼,卓姐萌姐还是会在走廊中奔波,但这一切都结束了呀!这次冬奥测试赛的志愿服务就像一场梦,一场疲惫却不愿醒来的梦……
记忆中,到场馆的第一天,短道速滑领域志愿者负责人卓姐就说:“没当过一次志愿者,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爱国!”当志愿服务结束,我也真切地体会到确实如此。
“要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我在心里暗暗发誓。
比赛日我脑海里闪现过无数个中华儿女抗争胜利的历史时刻,真的产生了精神上的联动。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结的力量+硬核技术,是赢得世界尊重的不二法则。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尝试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
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验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有一种快乐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这是对志愿服务生活最好的诠释,快乐是为国效力、帮助他人的乐趣,而纯粹源自于每个中国冰迷、中国公民心底那份对体育和祖国真挚的热爱。
当然,在志愿服务期间,我还遇到很多暖心时刻:外国运动员们用生涩的中文说“你好”“再见”,国际滑联的技术官员对我们说“辛苦了”,本不认识的志愿者小伙伴相互问好加油打气!我何其有幸,在这短短的一周,不仅零距离感受了世界级比赛的刺激,更收获了数不尽的温暖,还接受了人生的洗礼!
最后我想说,我为生在华夏骄傲,我为能以党员身份助力国家举办国际顶级赛事而光荣,今后我必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炙热相融,以吾辈青年之幸,与国家共同前行!
10月晚秋的首都体育馆——承载了太多笑颜欢呼、泪水与汗水。千千万万的故事汇成了志愿者们离开时嘴角的一丝笑意,笑出了留恋,藏起了不舍,如今宴席终将有散,志愿服务结束,但我相信我们结缘于此,却绝不会终缘于此。
让我们用最纯粹的爱,祝福祖国,助力冬奥!
7天隔离观察时光这样度过
志愿档案
买唯佳
院系:经管学院
地点:首都体育馆
岗位:体育通行控制(花样滑冰)
职责:运动员下新闻发布厅楼梯通行控制以及运动员热身区东侧通道顶端通行控制
志愿宣言:同心同梦,志愿同行!
买唯佳说:
十月的北京,天高云淡,告别炎炎酷暑,迎来凉凉金秋。10月14日“相约北京”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在京开赛,作为赛事志愿者,我十分荣幸地见证了花样滑冰运动员冰上起舞的绝美舞姿。
我们提前3天便来到首都体育馆,进入闭环管理状态。期间,我们进行了破冰活动、点位培训等。填数字游戏不仅趣味十足,还让我们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区域经理告诉我们,身为志愿者在场馆内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防护,保证安全第一,其次便是维持现场秩序,保证赛事正常进行。
6天的志愿服务时光,充实而难忘。工作人员每一次的点头致意,运动员的每一句道谢,都被我视为珍贵的鼓励,让我更有信心完成好身上肩负的重任。
任务结束之后,我们又迎来了连续7天的隔离生活。这是我第一次因为志愿服务进行隔离。
第一天,我们早早出发来到酒店,将行李运到房间以后,足不出户的一周就开始了。
隔离房间可谓“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大部分时间,我和同校志愿者室友都会在房间中一同学习,调整状态。除了完成课程之外,我会利用空闲时间复习英语和专业课,努力跟在校时的作息和学习状态保持一致。当然,科学运动也必不可少,每天傍晚,我和室友都会找出有氧运动视频,在有限的空间内展开花式锻炼,以保持充沛的体力。
这期间,我最大的感受便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完善与高效。
在健康监测方面,我们每天按时上报体温状况,医护组也会电话或上门询问我们当天是否有不适的情况。除此之外,我们还感受到许多来自各方的温暖,所有需求都尽可能地得到满足,如果生活必需品出现短缺,致电隔离酒店总台很快就会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每天,酒店工作人员都会准时为我们送上餐食;每隔三天,医护组人员会来到房间门口对我们进行鼻拭子检测。
离开那天,环顾住了7天的小窝,虽然谈不上有多少感情,至少是安静的,舒服的。感谢学校与老师们的关心,更感谢这些天防疫工作者的辛苦付出,没有大家筑起防疫的城墙,我们不能如此安心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到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再到即将启幕的北京2022冬奥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能够以青年志愿者身份参与并见证了国家的重大活动,我倍感荣幸,我深刻感受到一名学生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我定会以最饱满的姿态来向全世界展现北建大风采,不负时代,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