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书香石大 第二期
在黑暗中挣扎,脱身于光明
引言
“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前不久听了一个关于苏轼的讲座,谈的最多的无疑是苏轼的苦难和他豁达的态度,这不经引人深思,苏轼之后是否还有这样的人?史铁生赫然出现在我脑海。
时值深秋,万物萧然,此时此刻,在黄叶摇摇欲坠之际,或许正适合捧起《我与地坛》,沿着笔迹,勾勒生命的形状。
中石大讲堂群 刘世杰供图
关于史铁生
存在的意义和确定的结局,有限的长度和宽度的拓展,人生苦短,和及时行乐......诸如此类的关于生命的矛盾一直纠缠着人们。然而温床里的人终究看的狭隘,意志消沉的人倒尽苦楚,只有经历过苦难与黑暗,最后脱身于光明的人,才得以看的清生命的磨样。史铁生正是这样的人。
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史铁生的一生多舛,1972年,年仅21岁的他因病双腿瘫痪,后又患有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上帝好像从未公正的对待史铁生,厄运如同厚重的幕布将他遮蔽在黑暗里。《我与地坛》正是写于苦难之时,他走进地坛和地坛朝夕15余载。尽管他忍受着巨大的磨难,但他依旧为生存寻找更美的理由。“爱,希望”贯穿了他的文学创作,而史铁生先生宽厚,温暖的性格和文字更是温暖了广大读者,
生命哲学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目。”
万物皆有死,这是注定的结局,只是他降临在作者最狂妄的年龄,正如地坛一般,所剩不过被侵蚀的琉璃,褪色的门壁,苍幽的老柏,野草藤蔓。而作者偶然所得这位老友,彼此陪伴。
生死遥不可及,却又咫尺之间。地坛枯败已久但仍能不失沉稳,屹立于此。这不禁给了一直逃避萎缩的作者思考和感悟。日日来到地坛,地坛的古树给作者撒下阴凉,借于其内心的宁静让他思考生命,思考未来。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韧性的,其实人的一生所经历的痛苦往往多于我们所认为我们能承受的。残阳西下,地坛中那道轮椅的身影讲述着这一哲理。《我与地坛》不同于别的哲理性文章,它走下神坛不在高谈阔论人们在遇到困难时怎么做,而是作者在讲述他遇到苦难时怎么做,并透彻的讲述着生,死;生与死如同硬币的两面,死既是注定的,又何必畏惧呐?不论安乐也好,病痛缠身也罢,死就像路口的门,不论愿不愿意,我们都的跨过。所以生既然不定,死又是必然,重要的便是生活,只有生活地热烈,才可以短暂地忘却这一些,活的畅然。
关于孤独
孤独才是生命的常态,和古老的地坛一样,作者也是孤独的,不论是那对老人,唱歌的小伙,还是那位饮者,都只是与我的生命打了一个照面。“沉默着的并不就是普通,而独具的心流恰是被一个普通读物简化的沉默”。
作者在最美好的年华双腿瘫痪,内心的恐惧,沮丧,无奈可想而知。在嘈杂的人群中,作者是孤独的,只有在地坛----这个同样孤独的院子里,作者才不至于那么恐惧孤独,并逐渐适应孤独。
作者在院子里写作的过程中,雕栏成了他的灵感,草木被他赋予灵气,来往的人都被记录在他笔下......作者在和地坛相伴的日子里,找到了以打发百无聊赖的方法,更寻觅到了安慰内心惶然的良药。
生命的苦痛注定无法分担,而地坛中的作者却告诉我们,最痛的时候不妨保持沉默,持续的沉默,为自己套上保护层以抚平躁动的心,享受少有的,美妙的,充实的孤独。
关于写作
开始写作只是因为作家是一个被人看重的行业,写作或许能让这个在地坛里坐着轮椅的人获得一点点的光彩。写作给了百无聊赖的作者一线生机以复活他那颗年轻的心,然而疯狂的写作并没有带给作者内心的宁静,为了写作而写作让作者觉得自己像一个人质,恐慌日复一日。作者看清了欲望在作祟,可谁又不被欲望所纠葛,自由和欲望向来都不兼得,索性接受不自由的自己。
待在地坛里一个人的事,写作也是,作者沉浸写作的世界里,作者是快乐的。地坛,地坛里的人,草木,乃至生死都是作者笔下的玩伴,“人必须活着,爱才会有附丽”写作支撑作者活了下去,在那段痛苦的黑暗世界里,写作无疑给了作者一道光指引了作者走向光明。
结语
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鸡汤所描绘的诗与远方,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起来多少有一点残酷,不仅因为它展现了常人所无法体会的痛苦,更将生命的无奈展现的淋漓尽致,上帝不仅会关上你的窗更会锁上你的门。
可是生命在残酷,在令人想要抱怨,沮丧,生活还的继续,史铁生在地坛的古韵和静谧中感悟着生命的哲学,与不公的命运对弈,讲述地坛的故事。所以即使上帝不公,又有何惧。世事无常,好坏参半,每一个新的一天人民都走在黑暗与光明交会的地带,所以不妨试着向光明倾斜,也许前方依旧黑暗,但当下,太阳在你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