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别的思政课 西北民族大学用“云端思政”唱响战疫最强音
“学到了法律知识和如何做好防控,从志愿者身上看到了我们年轻人的担当。有收获有感动。以前还没怎么上过种形式的思政课。主讲人是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老师,还有我们身边的同学。方式是访谈加直播,连麦访谈、微博直播、扫码打卡、评论签到、弹幕互动……既新潮有趣、参与感强,又不像线下课那样紧张,而且用的还是学校赠送的校园网流量。”谈起“战疫思政课”,中国语言文学学部2020级学生关淑月感受颇深,作为新媒体学生记者,她全程观看四场直播,还回看了好几次。
自兰州出现本土疫情后,西北民族大学党委迅速响应,立即全面全员进入“战时状态”,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和属地政府要求,坚决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同时积极发挥融媒体中心作用,在团结抗疫中加强思想引领,大力宣传伟大抗疫精神,宣传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宣传抗疫中的先进典型,把抗疫斗争转化为思政大课。
“王老师的讲解内容翔实,实用性、针对性极强。”“既介绍了学校的举措,普及了疫情防控知识,又解答了我们的疑惑。干货满满。”“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守防疫措施,同心协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10月31日19时30分,第一讲《科学防“疫”你我有责》准时在微博、快手、B站等平台同步开播,仅微博平台就有10万人次观看,同学们一边打卡签到,一边围绕直播话题展开讨论。校友家长也纷纷留言点赞,“兰州加油,民大最棒!”一句句为兰州鼓劲为民大加油的暖心话语令人感动。
作为第一讲主讲人,来自医学部的王东敏老师是首次面对镜头,一方面“能通过直播方式让全校师生、家长了解掌握防疫知识,我非常开心!”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缺乏经验、准备有点仓促、心情略有紧张、未能完全脱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尽管网络直播课需要前期精心策划,克服各种困难、加班加点、反复调试,很辛苦很不容易。她认为在特殊时期举办抗疫思政直播课,必要、及时且很有意义。她也很看好这种形式,希望以后能把课程思政做得更真实、更生动!
有类似感受的不止王老师一个人,为更好回应直播中互动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直播前3天,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老师们利用“心理树洞”收集同学们关注度高、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前备课。“想要线上直播有效果,能真正支持到学生,让学生安心,问题一定不是提前设计好的,而是真的来源于学生的,这样的直播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才是我们想做的。”第三讲《心灵网通》主讲人之一的鲁玉福老师如是说。
一夜之间,平静的校园变成了抗疫的前线,虽然依旧还有朗朗书声和欢声笑语,但本该无忧忧虑的青年大学生也必须开始学会直面这场战疫。他们也许会有焦虑不安,也许会有心理波动,需要关注与疏导,但是在这场防控阻击战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青年志愿者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征集令发出后,短短的一个小时内就有1700多人主动报名,1568人经过遴选培训后分批次、分时段上岗,从事宣传引导、扫码登记、秩序维护、人员疏导、体温检测、物资搬运等工作,协助完成两校区9轮次23.4万多人次的全员检测,发放口罩40余万只,发放爱心餐盒27000个……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青春的力量与担当。
秉承“把大道理讲得有意思”的原则,西北民族大学战疫思政课堂在内容设计、授课方式、播出平台、人员互动等方面都作了精心安排。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那些真实的实例、翔实的数据,通过亲历者、见证者在聊天、访谈中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
在第四讲《让青春在战疫中绽放》中,团委副书记许国栋和两位志愿者代表分享了抗疫故事。“每天都发生着很多感人故事。譬如在志愿者招募储备期间,有很多学生组织和个人通过微信、网络、电话、短信等形式请战,近乎于软磨硬泡、死缠烂打,要站在抗“疫”一线的决心和意愿让人感动。”许国栋谈到,“志愿者们辗转在不同防疫战场,微信步数每天都在数万步,那种蚂蚁搬家的精神让人动容。我想学校疫情防控取得今天这样的阶段性成果,也离不开这群可爱的引导员、宣传员、播音员、搬运工……”
“有学校领导、医护人员、志愿者、保安大叔……有的年近花甲,有的青春年少,尽管年龄、分工不同,但那一刻,他们站在一起,无畏风险、无惧苦寒,只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民大人共克时艰的力量,一种中国人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我坚信,有了这种力量,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不惧任何挑战。”在谈及第一次全员检测前的“连夜奋战”,“讲述人”高嘉成有些激动,评论区的同学们也是感同身受,“白天在寒风中排队等候半个小时都让人受不了,何况是深夜”。
为了避免“消耗战”,志愿者本是轮班工作,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前夜,大家连夜搭建帐篷、准备场地,一直忙碌到凌晨两点半。第二天又看到很多熟悉的老面孔,问到为什么没去休息,答案都是“我没事儿,只是想来转转”“有点担心,看看我能干点啥”,虽然声音依然稚嫩,但饱含着坚定与执着。
“我觉得咱们这次战疫思政课内容好,前三场分别归属医学、法学、心理学三个学科,正好解决人的身体、行为、精神这三大基本问题。最后一场学生志愿者分享的朋辈教育,是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我参与的是法治同行,让大家感受到疫情防控下学法、尊法、守法的重要性,一念之差可能导致终生之恨。”法学院副院长蒋宏伟是第二讲主讲人,谈到与传统课堂的不同,他认为“这种直播访谈、在线互动的教学方式新颖、有趣,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生硬感觉,更容易受到青年大学生的喜欢和追捧。”
新媒体研究中心负责人赵晶是直播团队学生负责人,他全程参与策划、设备联调、彩排到完成直播,与老师们共同呈现这次思政大课。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他感触更深更为直接。“我彩排听、现场听、线上听,可能是同一门课听课次数最多的人了,近距离感受到了党员教师们的风范。自封闭管理以来,老师们扎根榆中校区,陪着同学们共度难关,有家不能回,不仅不能照顾家人,有的老师甚至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他们白天还有很多工作,很累很疲惫,下班来不及吃饭就来参加直播。主持人刘彬老师反复推敲修改串词直到开播,主讲嘉宾也都是提前到直播间,反复演练。张骞老师也是从头到尾一直陪伴我们。他们用学识教我们如何科学防控、调整心理状态、掌握法律知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的使命,读懂了共产党员最好的诠释。”作为在新闻现场但没有出镜的“讲述人”,他要把这些故事和感受告诉身边的同学和家人朋友,传递更多正能量。
据介绍,这次直播课根据实际需求量身打造,通过网络直播+互动,寓教于乐、喜闻乐见,医护人员、师生志愿者以亲历者身份现身说法,提升了师生参与积极性,共有26万人次“同上一堂思政课”,实现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有效将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转化为鲜活课堂。这只是“云端思政”传递“战疫最强音”大工程的一个小缩影。
自疫情发生以来,西北民族大学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响应快、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积极探索特定时期网络育人的有效路径,除了积极制作播发推文、博文、短视频等网络文化产品外,还积极对接微博校园,与兰州大学等高校共建微博话题“甘肃抗疫日记”,目前阅读量达6700万,子话题“西北民族大学抗疫日记”阅读量达1023万;面向全国网民宣传展示兰州战疫中的高校担当、民大力量;协调医学部教师做客《中国青年报》直播间,介绍民大师生志愿者的感人故事,50万人次观看……通过多部门联动、全媒介产出、全平台推送,推动无形的思想灌输转化为有形的实践体悟,有助于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了解防控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实现全面发展,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师生抗击疫情的信心,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