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乐!舌尖上的年味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新年快乐!舌尖上的年味

2022-02-14 16:21

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王曼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 年 快 乐

爆竹声声响,辞旧迎新年。说到春节,身为中华儿女不免会想到很多传统美食,这些美食在历史中经过淘洗,在时光中经历糅合,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在家乡的土地上升起烟火,用至精至诚的心意烹制食物,一餐一食之间传达着新春最真挚的祝福。



舌尖上的年味

告诉上苍,年年有余粮



我叫姬祥,家在鹤壁姬家山乡。每至年末,我们家最不能少的便是蒸年馍。

二十八,把面发。回到老家,每年过年都会蒸一锅年馍。提前一晚上和好面,放到煤火边儿上让它发酵,紧接着熬豆沙,用的是自己家种的红豆,要我说,那才是最正宗的豆沙!一般到了晌午,开始捏馍,面鱼儿上插红枣作装饰,三层小糕层层叠叠,实心儿的馒头顶饱,豆沙馅儿甜滋滋,最奇妙的是花卷,不过涂一层油撒了点儿盐,便可以蒸出人间美味。天甫黑透,年馍出锅。自家的谷子蒸出来的白面馍散发出一阵阵香甜的味道,打开锅盖,伴随着一团热腾腾的雾气,映入眼帘的是白嫩的馍在锅里整齐排列着。还记得小时候嘴馋,在起锅的时候偷拿馍吃,总会被烫得龇牙咧嘴。

灶火渐熄,年馍和人都进了屋。新年在即,无论这一年经历了多少不如意,但此时此刻,粮仓中剩有余粮,亲人们围坐桌旁,孩童欢声笑语,仅剩一件事要做——好好结个尾,以干净整洁的面貌拥抱不久后的新生活。


每个中国人血脉中团圆的象征



我是来自鹤壁市淇滨区的吴艳丽。饺子是北方新年的常客,即使是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家人也总要在除夕夜上吃上一顿饺子,而我对饺子也有着不少的情结。


母亲是我包饺子的启蒙老师,记得小时候喜欢盯着看母亲做饺子,母亲为了防止我捣乱会专门留下一小节面团满足我的动手欲。我坐在母亲身旁模仿着她的动作,向往自己有一天也可以给饺子捏出好看的花边。随着时间流逝,过去稚嫩的愿望逐渐变成了现实。在母亲的指导下我已经能够独立调出很对口味的馅儿,韭菜鸡蛋馅儿、香菇牛肉馅儿、白菜猪肉馅儿、胡萝卜玉米馅儿……包饺子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小事一桩了。

“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除夕夜这一天,我们只要几盘饺子就可以联系起与许久未见亲人之间的感情。每一锅的饺子里总会有几个包有硬币或糖果,大人们说,如果吃到硬币就意味着来年福气降临,吃到糖果则寓意着甜蜜美满,小孩子争着抢着也要再来一碗。


美味里蕴含着的浓郁亲情



我叫郭香含,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商丘市。说起春节最期待的还是那顿年夜饭,在年夜饭的餐桌上,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红烧肉了。


一次寒假在家,我闲来无事,脑袋里冒出学做红烧肉的想法。先上网查了一下,熟悉了步骤便开始切肉,将洗好的肉往菜板上一放,比划一下,切下去。在烧好的油锅里,加入白糖和佐料,翻炒翻炒。接下来到了重头戏,把切好的五花肉放入锅中,我一只手拿起放肉的盘子,另一只手拿着菜铲,顺势把肉倒入锅里的那一刻,只听噼里啪啦油往外崩的声音,我吓得立刻扔下菜铲往后退,害怕油溅到我的身上。这倒把一旁的老爸逗笑了,“还是我来吧!”只见他话声刚落,就拿起菜铲一顿翻炒,然后关小火慢炖,最后一收汁,香味也慢慢飘散开来。客厅里,鼻子尖的弟弟闻到了红烧肉的味道,激动地又蹦又跳。

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端上桌的时候,得到了家人们的肯定和赞扬,我的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心想这次多亏了老爸的帮助,才得以完成我人生中第一次做红烧肉。


记忆深处简单的甜蜜




我是来自信阳市光山县的李爽。在信阳,一旦过了腊八,打糍粑的师傅就成了最忙的人,因为每家每户的年夜饭上都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品——炸糖糍粑。

一个星期前,爷爷接了一个电话,说是打糍粑的师傅第二天就会到村子里来。当天夜晚,我和爷爷奶奶开始在厨房忙碌,清洗打糍粑的原料——糯米。打糍粑用的糯米是自家地里种的,秋收的时候请收割机来收,里面的杂质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不一会儿就给我挑花了眼。

第二天一早,奶奶已经在厨房蒸糯米了,小小的厨房里弥漫着薄雾似的水蒸汽,糯米的香气不断地往人鼻腔里钻。蒸好的糯米被打糍粑的师傅放入木桶挑走,再挑回来时,那糯米已经变成了黏糊糊的糍粑。奶奶笑嘻嘻地迎上去,掀开木桶顶上的布一看,直说:“今年的糍粑打的真好!”师傅乐呵呵的。奶奶引着师傅将糍粑铺到准备好的油纸上,让它慢慢荫凉成型。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大年三十晚上,将切成块的糍粑裹上甜面糊放在油锅里炸。糍粑在油锅里翻滚,渐渐挂上金黄的颜色,出锅后,早已在餐桌前等不及的人不顾烫手也要拿一块儿先吃着,糍粑的甜蜜是一家人记忆深处团圆的滋味。






感谢农宝们的观看,祝大家新年快乐,团团期待着来年与农宝们的见面哦!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