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上古韵|蛰户初开,春气萌动
“一鼓清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天。”我们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具动态画面感的节气——惊蛰。“惊蛰”是指天下回暖,春雷鸣始,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万物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自此开始。
(图片来源:李馨悦)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诗句“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描写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番春意盎然的景象吧。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图片来源:李馨悦)
古有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来形容惊蛰。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物候:桃红李白,莺鸣燕来,布谷催耕。但同时,惊蛰万物萌动,细菌滋生,容易引发感冒发热和肝病发生。
惊蛰有吃梨的习俗。这是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在民间有惊蛰当日,打小人、去晦气的习俗。惊蛰万物萌苏,天地雷动,人们祈求美好的生活,憧憬幸福的未来,“打小人”习俗正是如此。
(图片来源:李馨悦)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 惊蛰是真正的万物复苏、春气萌动的节气。惊蛰时节,让我们带着一颗悸动的心拥抱我们崭新的生活。待春意盎然,我们还是肆意的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