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UT 心微课】格式塔:1+1>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ECUT 心微课】格式塔:1+1>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022-02-28 21:57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心理中心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你是否发现过?当你盯着一个字看很久,或者某篇文章里反复出现一个字时,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字长得哪哪都别扭,好像根本不认识。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呢?



每个识字的人都会有这位同学类似的经历。其实不止是汉字如此,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在长时间凝视母语中某个字或单词之后,都会对它产生陌生感。


1960年,心理学家LambertJakobovits把这种现象命名为“语义饱和”。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语义饱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三个假说:


语义加工假说、前语义(知觉)加工阶段假说、知觉表征—语义联接假说。


简单来说,就是科学家们对究竟是在“看字形”阶段出了问题,还是在“识别出字形所代表的意义”阶段出了问题,亦或是在这两个阶段的联接上出了问题,意见并不一致。



而汉字作为表意程度比较深的文字,它的“语义饱和”原因比拼音文字更复杂一些。这是因为汉字的识别方式和拼音文字不同。


相比字形与发音、意义同时结合的拼音文字,以表意为主的方块汉字更依赖“字形—意义”这条路径,也就是说,阅读汉字时,人们会对汉字进行整体识别,并且从这个整体中识别语义。


心理学中把这种“整体识别”叫做“格式塔”。


     


人脑中,整体永远优于部分存在,并制约了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就是神奇的格式塔。一段话,即使其中的某几个字顺序被打乱,也依然能看懂,字序混乱的排列完全不影响你的阅读理解。因为你本来就是挑着看,在用大脑里形成的固定搭配模式填补完整,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原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就是一个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考夫卡。


         韦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既“1+1>2”,并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我们试图理解周围的世界时,我们并不是只关注每一个小部分。相反,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将物体视为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和更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


我们的知觉,就是这样,组成整体之后,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简单相加。给你看张图,你就秒懂!这张图,只有线段和不完整的圆圈,你是不是看到了三角形呢?

     

格式塔学说在心理学史上也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


它向旧的传统进行挑战,给整个心理学以推动和促进;它使心理学研究人员不再固于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而是从另一角度去研究意识经验,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打下了伏笔;它的哲学基础导源于现象学,并用大量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充实了现象学,遂使欧洲逐渐形成一股现象学的心理学思潮,直至今天仍有影响。


今天,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观看。


       END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