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吉大人】吉林大学何思彤:育心长路第一程
育心究竟怎么整?班主任育心活动怎么设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该怎么做……通榆县教育局研讨会上,问题各式各样。盛夏暑热,窗外的虫鸟声愈发显得聒噪。
2020年,通榆县实现全面脱贫,大踏步迈进乡村振兴发展阵营。实业搞得红红火火,经济效益向好突破,盐碱地蔓延新绿,但人心要是亚健康,那么,仍是贫瘠。若育心能使乡村内生蜕变,便足以成就另一番草长莺飞。
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何思彤教授,有着17年育心经验,面对通榆教师急迫的诉求、无措的茫然,她不徐不疾。她明白,育心是条长路,越是迫切,越是急不得,慢,有时候是更快。
量质之变:从100到10000
“身安,才能心安,孩子们获得安全感,是心理健康成长的第一节点。”“孩子建立未来的希望感,从爱班级,到爱家乡,是更强大的振兴力量。”
2021年7月12日,通榆县实验小学大讲堂的讲台上,何思彤温和的声音穿过话筒,经由电流导出,绵柔却有力地传送到台下400多名教师的耳中,他们从通榆县各学校汇集而来。
这是何思彤第一次为全通榆县中小学教师做心理育人专项培训,关于如何育心。这一刻,她无限接近自己的“新目标”——育心影响不止100个,而是10000个或更多。
“我们那个年代,农村成长的孩子,受制于物质条件,心理经历多少困惑、迷茫、重建,才能在摸爬滚打中蹚出一条路。”何思彤谈起她投身振兴通榆的初心时,遥想从前,恍若隔世。
亲自照拂100名学生,跟踪其心理发展直到成年,是何思彤最初的设想。通榆调研结束后,骨感的现实让她明白,这版蓝图绘制困难重重,即使耗光她全部心力,于整个通榆县而言,可能也是如水滴渗入沙漠,不着痕迹。
通榆县全境,49所中小学(幼儿园)约30000名学生,专(兼)职心理健康课教师仅59人,有心理学背景的不超过20人,平均1位教师面临500名学生的育心工作。
处于初探世界、心智生长期的孩子们,对世界、人生、自我有诸多困惑。问题多而棘手,教师少而业余。
“专业教师奇缺,遇到涉及专业心理学的情况,就会‘麻爪’,关乎严重心理问题的,更是碰都不敢碰,我们的育心工作很难。”通榆县教育局德育办主任郝秀梅语气渐沉,夹杂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叹息。
滴水治沙,无法长久。何思彤深知,“治沙”要有适宜的植被扎根,久久为功,才能延续。“将来,普通教师学会宣教型活动设计与带领,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能妥善处理一般、严重的心理问题,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她想通过系统设计,普及知识、传授技能,织一张育心植被网,覆满通榆。
育心人才梯队,要专业化、会实践、能独立,更要肯扎根——“将来,我们撤掉‘拐杖’时,他们也能扶持成长。”何思彤在长路的开端,便将更远的未来绘入蓝图。
课程两端:“授”“受”同频
“他们想学习实操,随学随用,还接地气的育心干货!”郝秀梅言简意赅。这是通榆教师最朴素的学习动力,出发于细碎的现实问题。
“要是现场,这堂团体心理辅导课活动设计,立刻就能展示,真人版直接复刻!”何思彤很遗憾,她一向富于表达的肢体语言,也要受制于远距离云端。
疫情反复,授课形式不得已线下、线上应时辗转。身处长春、通榆两地的育心人,分隔课程两端,相会于云端,最火爆时,500余人“汇聚一屏”。
“上好实操的云课堂,比现场教学难上不止十倍。”隔着屏幕,即使有千兆光纤,准确传达意图,仍需调动巨大能量,才能与预期效果不相上下。这一端,何思彤反复思忖着对策。
2小时的课程,她准备了3天。云课堂开始前2小时,她已经叫醒全身细胞,在屏幕前演练。小小的屏幕,动作幅度大就会“飞出”画面,她得小心翼翼。
这头,何思彤使出浑身解数,倾囊相授。从课程设计的逻辑连贯性,到语言表达的通俗性,再到课堂互动的灵活性,她反复调整、斟酌细节,甚至借鉴脱口秀技巧,演练“包袱”。
那头,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职业学校,各学科、各年级,洋洋洒洒好几页的云课堂笔记、塞满相册的课件截屏、连线中不时冒出来的问题……无一处不是对知识的渴求。
课程两端的“授”“受”同频,亦是两地育心的同频。
于两端育心者而言,有些话题是绕不开的灵魂拷问。关于青春期、关于单亲家庭、关于留守儿童、关于亲密关系……这些带着危险因子的问题,如若处理不当,便是美好童年的大敌。
云课堂总是在何思彤团队的“比心”大团圆后散场,育心之心散落于更大的天地,疗愈更多心灵。
“现在物质脱贫了,全力奔向振兴,孩子们的心也该富裕起来。”何思彤了然,育孩子们的心,是条长路,育心人的心率要更同频。
“信任之旅”:长路“通”途
两人一组,一人蒙眼扮作“盲人”,另一人禁言扮作“哑人”,一同从起点出发,“哑人”要搀扶“盲人”,越过凌乱桌椅摆出的“障碍阵法”,抵达终点,用时最短,即获得胜利——何思彤正为通榆教师介绍“信任之旅”的规则,这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之一。
“信任之旅”目标既定,但障碍不固定,没有现成的通途可走。机动的“障碍阵法”为闯关增加趣味,但难度升级。障碍物位置突然改变、椅子倒置交叠出复杂的造型……需要“盲人”和“哑人”配合越过障碍。
“知道育心要做好,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心理育人促进计划》未落地前,郝秀梅难掩心中的焦虑,通榆育心的现实之难,如同信任游戏。
“知晓目的地,却不知何为通途。”这是通榆育心的最大困惑,何思彤太知道这种无力,她需要提供一条可行的通途。
蒙眼的“盲人”百分百信赖队友,便有了眼睛;“哑人”以肢体全力引导,便有了语言。心里无阻,信任建立,“信任之旅”就有了通途。
有通榆教师的信任,何思彤与团队大刀阔斧干得如火如荼,连假期那一点闲暇也几乎全部放弃。
教师专业基础弱,她们就隐去背后艰涩的理论,直接秀实操路径——“背靠背”“同舟共济”;她们以发展心理学为线,把理论精简串讲;教师发愁授课没依据,她们就把编写适用通榆的教材写入计划表。
“尊重孩子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在学习、思想上真正引领,违背规律,盲目地拔苗助长,反而坏事。”刘磊对这一点深表认同,她是通榆县一小的一名班主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团辅活动刚在班里举办,她给了孩子们一个认识自己的成长机会。
何思彤和团队还在谋划着,下一个假期,要去校园里看看效果如何。下一步,试点学校要开始调研选择、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孩子要重点关注、要留下育心的实体——专属分层级实践指导教材。
“育心是个长期工程,有何老师专业团队带领,我们走得有信心,慢慢来!”郝秀梅的心愈发宽慰。
“从长春到通榆,驱车不过4小时,路程再远,远不过下一代的人生长路。”何思彤团队育心长路第一程,刚刚收官,她更明白,“育心周期漫长,只能一程一程走,走好眼前的路,就是最好的路。”
振兴也“振心”,一代人的“心力”不可限量。何思彤笃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山水迢迢,风吹稻花,下一程,她们将如约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