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校园在线 > 学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疏雨冬来时丨于慈江老师为你「小雪读诗」

2020-11-27 10:35 来源: 海之子    阅读 5.0千+
0
分享

小雪读诗


小雪片片,蔽日遮天;寒风嗖嗖,天涯游走。今天刚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我们请来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于慈江老师,与您一同品味纳兰性德诗词中凄美的冬日与冬日的凄美。






读诗人:于慈江


北大中文系文学学士、硕士 美国雷鸟(Thunderbird) 国际管理学院MBA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经济学博士 北师大文学院 文学博士 系诗人、译者、诗评人、文学评论家、资深审读审译专家、资深通识教育工作者、资深诵读者兼“学人诵读”“炫耀式写作”理念倡导者。
现任中国海洋大学 名师工程讲座教授 初岸文学联合发起人,小渔村诗词曲赋学校总顾问。曾供职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曾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人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暨人文教育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 国现当代文学、百年中国新诗、现代经典诗歌汉译、当代的汉语诗学。作为知名学者与诗评家,在“朦胧诗”与新诗潮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作为学界首部杨绛研究专著 《杨绛,走在小说边上》作者 在杨绛研究领域有拓荒之功。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多家期刊。



正是秋深冬初时节, 一场大雨带走了暮秋最后一丝暖意 气温骤降,云翳初成,飞雪飘飘。而这凄美的景象,让人更渴望那一份温暖—— 谁不愿和亲朋好友相聚一 屋, 坐拥火炉,围守烛灯,共享烹鱼,就这样静静地感受年华从画屏上流过?
然而拥炉欲睡、心境安恬的美好却并非人人都能安享。 月有阴晴,人有离合,自古难全。 隔着万载春秋闭目细听,仍能清晰地听见那个雪夜里,那个人心底里对远方的呼唤—— 且听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一年冬,风雪呼啸,夜深灯残;边关冷寂,征夫思归。风雪逶迤,漫长的队伍走了一程又一程。山海关外,飘飞的大雪下了一更又一更。此时的纳兰性德, 正在随康熙皇帝出山海关东巡的征途中。 边关飞雪,夜凉枕寒,让人难以入眠,不觉思念故园。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 夜深体乏时自是最恋梦乡。 偏是军帐灯火通明,风声、雪声杂沓交糅,激荡心窝,令人难以承受,时间的推移便显得格外漫长。于是词人不禁抱怨风雪聒碎乡心,中夜难寐。风雪交加中的“夜深千帐灯”无疑是壮观的景致,但 灯下无眠的万颗乡心, 又有着怎样不堪忍受的况味?

而思乡之心炽烈的词人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自己念兹在兹的故园一定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然而,故园又岂无风雪?但同样是寒宵中的风声、雪声,在家中和在异乡,却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故园纵然也在风雪中,又何患边关战事?词人但可从容围坐炉前,与故人把酒言欢。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另一首描写冬日苦寒心境的词《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同样有着独特的凄美婉转: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 人处月胧 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残雪凝聚的余晖照射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上,透着阵阵寒意,既清且冷,既孤且单。已到三更时分,远处却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夜深人静,突然忆起往事,朦胧的月色于无人处斑驳婆娑。
作为“人间惆怅客”的“我”,与“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似乎是两个对立的客体。但从词意看来,“君”指的应该还是纳兰容若自己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
纳兰性德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怕是在断肠的笛声里,回忆起了平生的点点滴滴。作为“诗书簪缨之族”,也曾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钟鸣鼎食,最终却难逃盛极必衰的轮回,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好干净。断肠声里忆平生,荣辱盛衰,似真似幻,不过一场经年大梦。而词人就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残雪冷,花屏冷,月光冷,心更冷。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今天的我们,既感伤于边关将士无法享受美好的千古事实,也倾心于小雪天里能和亲友相聚取暖的机会。就让我们怀着古人在小雪降临时满腔的感慨,和我们在乎的人一起品腊味、食黑枣吧。就让这朵朵晶莹的雪花穿过窗扉,顺道将美好的愿望捎给千年前的文人骚客、征夫游子吧。

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宫, 草木潜加润,山河更益雄。
也愿自这小雪开始,不仅农作物能被大自然拥抱、得保温暖,中华民族也能等来更多的阳光、更美的年华。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